物联网风靡 消费者应分清李逵与李鬼
这年头,最盛行的就是炒作,只要能吸引眼球,能赚钱的就炒,直到炒成“芝麻糊”为止,大到炒楼,炒矿,小到炒普洱茶、炒大蒜,炒辣椒。媒体和咨询机构、调查公司更是推波助澜,兴风作浪。更有甚者,还没炒就涌进一批打劫的,端着碗,看着锅,等炒。炒作之风就如同六月的热浪,一浪接一浪。
相信这几年持续最火爆的就是炒房。但09年的下半年开始,有一新名词横空出世,就刮起了一股新的炒作风暴。美国总统叫它“智慧地球”,温总理称它“感知中国”,著名调查机构说是信息技术的第三次浪潮,将成为下一个兆亿的通讯产业,媒体说它比互联网产业大30倍,领军企业说它将会彻底改变现今企业的经营方式,它就是国际电信联盟(ITU)定义的“物联网”。
从去年温总理考察江苏无锡,听取了有关物联网的汇报以后,物联网就开始风靡大江南北,一场新技术,新产业的革命就以国家谋划开始,席卷全中国。
各位不妨去城市大街上做个调查就知道了,估计70%以上的人都不知道什么是物联网?
这时候问题来了,大街上的平民百姓不禁要问,什么是物联网?如果你拿着专家和研究机构给出的定义去向他们解释的时候,我相信大多数人不是一头雾水,就是满脸茫然。
打开百度一搜“物联网”三字,有关文章750万篇,火爆程度可见一斑。百度百科给出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这个解释,我相信专业人士看得懂,但一般人估计还不明白,其实物联网就是传感网+(移动)互联网。是在物体上植入各种微型感应芯片使其智能化,然后借助无线网络。人和物体“对话”,物体和物体之间“交流”。这些物体既可以是小小的手表、钥匙,也可以是汽车、楼房。日常生活中任何物品都可以变得“有感觉、有思想”。这些微型感应芯片包括电子标签、各类传感器、二维码等。物联网与互联网最大的差别就是:如果说互联网让全世界变成了一个村,那物联网就让这个村变成了一个人,这个人充满着智慧;互联网连接虚拟信息空间,而物联网连接现实物理世界;如果说互联网是人的大脑,那物联网是人的四肢。其实,和互联网相比,物联网实际上是多了一个底层的数据采集环节,大致是四类数据的采集:电子标签显示身份,传感器捕捉状态,摄像头记录图像,GPS进行跟踪定位。
我相信说了这么多,还有很多人弄不懂。现实生活中,其实运用传感网技术的例子早已屡见不鲜,例如:RFID在第二代身份证、门禁卡、生物识别(指纹等)、感应灯、公交车卡、饭卡、商品标签等领域普遍使用,但它们都是独立的运用,没有相互支持和远程联网。而物联网不是孤立的“传感网”,它是通讯技术,宽带技术、移动网络技术、传感技术升级后,水到渠成的产物。传感网是物联网的底层技术,传感网是局部,而物联网是全部。弄清楚了这些以后,当物联网与互联网、移动通讯网相连时,我们就可随时随地全方位‘感知’对方,人们的生活方式将从‘感觉’跨入‘感知’的阶段。正是这种与互联网结合的“物联网”范畴,才是未来智能城市、智慧地球的真正核心依据。并且将给人以巨大的想象空间:未来人们的生活将是智能的。
确实,从长远来看,物联网是大势所趋,是国家战略的必要,是中国赶超世界信息化强国的最好契机,但是在这场新兴产业战役中,在全国各地都在大干快上的热潮中,各级政府、各种资源、各路企业、各路PE/VC全都齐刷刷的指向物联网。这个行业俨然成为了最不缺资金、最富想象力的“香饽饽”。正因为如此,我们就更要冷静下来,睁大眼睛提防那些挂羊头卖狗肉,偷换概念,无中生有,为的就是忽悠消费者,欺骗政府资源与投资者的企业和项目。
最近我在车上收到了一条短信,大致内容是这样:“互联网二次革命,融电信、电视、互联网三网合一的物联网应用,首次在中国诞生并将呈爆炸式的速度向全球辐射,将带来人类生活的又一次大变革……”看完以后,知道了这是一个公司招商会的宣传短信,打开他们公司的网址看个究竟,原来是个做视频的网站。我不禁汗、狂汗、暴汗、十八罗汉,迷失的我成吉思汗。想想也很正常,最近许多做视频的、音频的、通讯设备的都在说自己是物联网公司。不仅很多研讨会有物联网的论坛,更重要的是,物联网论坛基本上是这些研讨会最有人气的论坛。而且,也出现了很多出于不同目的组织的专场物联网高峰会。这些公司、个人、专家出于不同的目的,向着同一个方向,开始炒作。为了公司的曝光率也好,宣传公司产品也好,提高个人知名度也好,获得网站流量也好,借东风转型为物联网专家也好,可以说,物联网是大势所趋,潮流所向。
鼓吹者,支持者,质疑者,冷眼旁观者,很多都是在不知物联网到底为何的情况下就卷入这场潮流。这让我想起了上个世纪末的“纳米科技”的热炒,本来被称为21世界三个关键技术之一的纳米技术应该代表的是高科技。结果一夜之间,各式各样贴有“纳米”标签的商品在市场上出现,大到冰箱、洗衣机,小到杯子、鞋垫,简直是五花八门。许多企业看到暴利的存在,大玩概念、大肆炒作、牵强附会,最后当潮水褪去,我们看清楚了这些产品的真实面貌时,才急呼上当。以至于,今天优秀的企业拿出真正的“纳米”产品出来时,很多人都会不屑一顾,甚至嗤之以鼻,纳米技术就这样被庸俗化了,被炒成了“芝麻糊”,最终损坏了纳米产品市场。
今天,同样的问题又摆在了我们面前,国家政府在推动物联网战略规划的本身,是希望借此能缩短和世界先进国际在高新科技领域的差距,让我们的生活、工作更加智能化、享受低碳化的生活;让中国经济的发展更加节能、环保,让GPD的增长更加绿色,结构更加合理。所以我们没必要因为一个2005年就提出来的“老概念”而在今天莫名激动。在中国炒作之初,就有属于自己的炒作特色。有的公司声称自己已经做了十年以上的物联网,有的专家则以过去从事过传感领域的研究,就以物联网技术专家和科研工作者自居。除了演讲时将传感技术的内容稍作改动换成物联网之外,旧瓶里压根就没有“新酒”,要想成为专家,恐怕得做出科研成果,解决一些问题,发表一些论文,做出一些创新,至少,发表一些非正式的报告。在此之前,“专家”在众人心中还是物联网爱好者或者物联网鼓吹者的角色。无论什么人或者公司,如果声称在物联网概念出现之前,就已经做了多久多久的物联网,这完全是掩耳盗铃。这是最低层次的炒作伎俩,是无益于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一种炒作,也基本上是中国特色的炒作。十年前国内厂商就开始炒作“网络家电、智能家居”,可惜到今天都没有推广开来。我们应该脚踏实地搞清楚物联网的本质,静心研究核心关键技术、开发、生产好的物联网产品,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让我们早日能过上更加智能化的生活。
每个企业的存在,肯定是以盈利为目的,适当炒作可以提升知名度和眼球经济,炒作虽好,但可不能贪炒哦!很多好东东就因为炒作过度,最后被炒得丑陋不堪,谈之色变。不利于行业发展,对企业也不见得有好结果。我们鄙视那些打着物联网的旗号,做欺骗人勾当的企业,更不希望过度的炒作,让物联网再次陷入“纳米”庸俗化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