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中国物联网产业输在起跑线上
作者:陈国军 张舵 陈先锋
来源:半月谈
日期:2010-09-16 10:07:01
摘要:半月谈记者在北京、江苏、深圳等地调研时却深感热中有忧:产业发展步调缺乏整合,各地一哄而上圈地造园,而最为紧迫的对核心技术的培育却乏力推动;相关制造企业多甘于为国外公司“打工”,本土研发型企业发展障碍多多……
作为新兴产业方阵中的亮丽“明星”,物联网在全国范围内的热度持续上升。然而,半月谈记者在北京、江苏、深圳等地调研时却深感热中有忧:产业发展步调缺乏整合,各地一哄而上圈地造园,而最为紧迫的对核心技术的培育却乏力推动;相关制造企业多甘于为国外公司“打工”,本土研发型企业发展障碍多多……
业内人士担忧,和国外同起步、正在跑第一棒的中国物联网产业,如不尽快扭转当前的无序状态,将有可能重蹈一些传统产业的老路,沦为全球物联网浪潮中的血汗工厂,落在产业链条的最底端。
当前物联网产业的“乱象”
去年第四季度以来,全国有近20个省区直辖市纷纷启动物联网大规模产业化工作。表面上看,产业发展迎来黄金时期,但由于没有宏观的统一协调与规划,各地仅立足于各自的产业基础和产业发展目标,造成全国范围内物联网产业化陷入某种程度的混乱无序状态。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说,地方政府努力抓住机遇积极发展无疑是好事,但我们更应该以冷静的态度来发展物联网,尤其是在物联网核心技术尚未突破甚至认知尚未统一的情况下,政府应该首先投入资源开展技术研究和相关示范项目的建设,而不是盲目推动园区建设。事实上,我更加担心有些地方打着建设物联网的幌子借机圈地。
从微观企业来看,更是鱼龙混杂。记者在调研中发现,许多企业在炒作物联网概念,一些企业被“物联网”。北京一家研发局域宽带无线接入技术企业的总工程师对记者说:“上面来人说,你们这搞的不是物联网吗,于是我们企业就成了物联网企业。”
产业应用各唱各调,遭遇行业壁垒。积累了雄厚的物联网技术产业化能力的大唐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却在煤矿安全、水利监测等重点应用领域遭遇明显的壁垒,倍感市场开拓乏力。大唐电信副总裁刘清涛说:“煤炭行业条块分割严重,煤炭企业又往往不了解技术,没有良好的人脉很难进入,尽管我们与个别大集团的合作项目最大的已经达到2000多万元,但进入其他煤矿依然阻力重重。”
政府的行政体制门槛更难跨越。刘清涛说,宁夏、北京、天津的地方政府都向我们提出了水资源全程管理的需求,希望建立从水源地到水渠、用户用水情况,再到排污设施的监控网络,但这几个方面都是独立的,涉及水利、环保、市政,缺乏一个跨地区、跨部门的机制来协调资金和政策,而单做一点又很难显出效果,我们的行业解决方案设计出来后只能搁置。
物联网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传感器制造产业的提升。在江苏,记者采访了我国压力传感器生产的龙头企业昆山双桥测控传感器有限公司。已从事传感器研究40年的公司董事长王文襄,对国家高度重视物联网发展感到欣慰的同时,也对当前的产业发展心存三个担忧。
担忧一:企业发展重市场轻研发。王文襄说:“现在全国压力传感器领域共有300多家企业,而真正搞核心技术研发的不到5%,其余大多是做国外产品的代理或组装加工。”
去年双桥测控的销售额为700万元。成立7年来,已先后有3拨人从公司离开自立门户搞组装加工。“企业做技术研发要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很难快速发展,而搞组装和代理日子就好过多了。我的一个徒弟出去办公司现在的销售都到2个亿了,其中代理国外品牌产品的销售额占大头,4000万元的产品制造还是组装的。”王文襄说。
担忧二:本土企业实力与外资悬殊。我国研究压力传感器与国外差不多都是上世纪70年代起步的,研究水平上并不落后多少,但是企业实力悬殊。在高精尖的微型压力传感器方面,美国科莱特公司的一个产品报价接近1000美元,国内公司只有2000元人民币。“科莱特公司一年的销售额是我们的几十倍,价格高利润高,因此可以负担昂贵的先进生产设备。比如微型传感器制造对焊接技术要求很高,而一台普通的低功率电子束焊机就要100万美元,国内企业根本承受不起。”
担忧三:人才流失严重。双桥测控是由王文襄与三个志同道合的老朋友一起开办的,他戏称这几年一直是“四个老头子带着一群娃娃兵奋战”,缺乏中坚力量。王文襄说,像我们这样的企业发展步伐慢,留不住人。我培养的第一个接班人是我儿子的同学,让他做公司副总,带着他做项目,配置科研成果,等拿到了苏州科技进步三等奖,报纸一报道就被一家国企挖走了。随着物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外资企业大量进入中国后,国内企业的人才流失可能更加严重。
记者在深圳采访时发现,深圳有大量的传感器行业企业,也基本上属于代工、代理的企业。邬贺铨说,目前我国使用的各类传感器80%都是进口的,总体来看,我国在传感器领域的产业力量还相对薄弱,能够研发高灵敏度、高可靠性传感器的国内企业还相对较少。按照这种趋势发展,物联网产业浪潮在中国拉动的将不是内需,而是外需。
接受采访的企业人士表示,当前,物联网产业整体还处于一个培育和摸索阶段,出现大量的组装加工企业,一方面是市场的自然选择,同时也有助于降低国外进口产品的价格。“但同时也容易形成企业对国外的依赖,随着国外公司对国内市场的控制达到一定程度,处于产业链底端的中国企业就将难逃血汗工厂的命运。”王文襄说。
种种迹象显示,中国已成为全球传感器顶尖企业的兵家必争之地,未来如果国内公司不建立自己的产业核心技术体系,中国失去的不仅仅是经济利益,产业安全也将没有保障。无锡美新半导体公司董事长赵阳说,“就像电脑里的中央处理器和操作系统一样,一旦受制于人,就很被动。”
针对当前国内物联网产业现状,业内人士呼吁,政府和行业应迅速行动起来,整合发展步调,健康引导,确保跑好产业第一棒。
正确布局,在国家战略指导下开展物联网发展顶层设计,建立技术研发、产业配套、标准规范体系等核心架构,并成立相应的组织体系负责操作执行。
抓住机遇,抢占制高点。传感器等新技术研发是吃明天饭,需要一定的超前投入和培育。刘清涛说,新型传感器发展还很不成熟,电池技术、芯片技术各国都在摸索过程中,产业处于变革期,这正好为我们提供了发展机遇。政府应选准突破口,一方面积极参与物联网的标准制定,抢占制高点;另一方面扶持有核心竞争力的研发制造企业,避免新产业沦落为全球产业链的最底端。
集中力量解决核心问题。物联网涉及的范围比互联网更加广阔,发展最终要依靠市场来驱动。赵阳说,现在国内的技术、人才、资金、市场等要素比较齐全,政府的战略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市场失灵的环节,比如支持核心技术研发,这些领域本身产值不大,却是整个行业做大做强的关键。一旦市场成熟,产业临爆点到来,相关产业链的配套都是水到渠成的事。
业内人士担忧,和国外同起步、正在跑第一棒的中国物联网产业,如不尽快扭转当前的无序状态,将有可能重蹈一些传统产业的老路,沦为全球物联网浪潮中的血汗工厂,落在产业链条的最底端。
当前物联网产业的“乱象”
去年第四季度以来,全国有近20个省区直辖市纷纷启动物联网大规模产业化工作。表面上看,产业发展迎来黄金时期,但由于没有宏观的统一协调与规划,各地仅立足于各自的产业基础和产业发展目标,造成全国范围内物联网产业化陷入某种程度的混乱无序状态。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说,地方政府努力抓住机遇积极发展无疑是好事,但我们更应该以冷静的态度来发展物联网,尤其是在物联网核心技术尚未突破甚至认知尚未统一的情况下,政府应该首先投入资源开展技术研究和相关示范项目的建设,而不是盲目推动园区建设。事实上,我更加担心有些地方打着建设物联网的幌子借机圈地。
从微观企业来看,更是鱼龙混杂。记者在调研中发现,许多企业在炒作物联网概念,一些企业被“物联网”。北京一家研发局域宽带无线接入技术企业的总工程师对记者说:“上面来人说,你们这搞的不是物联网吗,于是我们企业就成了物联网企业。”
产业应用各唱各调,遭遇行业壁垒。积累了雄厚的物联网技术产业化能力的大唐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却在煤矿安全、水利监测等重点应用领域遭遇明显的壁垒,倍感市场开拓乏力。大唐电信副总裁刘清涛说:“煤炭行业条块分割严重,煤炭企业又往往不了解技术,没有良好的人脉很难进入,尽管我们与个别大集团的合作项目最大的已经达到2000多万元,但进入其他煤矿依然阻力重重。”
政府的行政体制门槛更难跨越。刘清涛说,宁夏、北京、天津的地方政府都向我们提出了水资源全程管理的需求,希望建立从水源地到水渠、用户用水情况,再到排污设施的监控网络,但这几个方面都是独立的,涉及水利、环保、市政,缺乏一个跨地区、跨部门的机制来协调资金和政策,而单做一点又很难显出效果,我们的行业解决方案设计出来后只能搁置。
物联网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传感器制造产业的提升。在江苏,记者采访了我国压力传感器生产的龙头企业昆山双桥测控传感器有限公司。已从事传感器研究40年的公司董事长王文襄,对国家高度重视物联网发展感到欣慰的同时,也对当前的产业发展心存三个担忧。
担忧一:企业发展重市场轻研发。王文襄说:“现在全国压力传感器领域共有300多家企业,而真正搞核心技术研发的不到5%,其余大多是做国外产品的代理或组装加工。”
去年双桥测控的销售额为700万元。成立7年来,已先后有3拨人从公司离开自立门户搞组装加工。“企业做技术研发要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很难快速发展,而搞组装和代理日子就好过多了。我的一个徒弟出去办公司现在的销售都到2个亿了,其中代理国外品牌产品的销售额占大头,4000万元的产品制造还是组装的。”王文襄说。
担忧二:本土企业实力与外资悬殊。我国研究压力传感器与国外差不多都是上世纪70年代起步的,研究水平上并不落后多少,但是企业实力悬殊。在高精尖的微型压力传感器方面,美国科莱特公司的一个产品报价接近1000美元,国内公司只有2000元人民币。“科莱特公司一年的销售额是我们的几十倍,价格高利润高,因此可以负担昂贵的先进生产设备。比如微型传感器制造对焊接技术要求很高,而一台普通的低功率电子束焊机就要100万美元,国内企业根本承受不起。”
担忧三:人才流失严重。双桥测控是由王文襄与三个志同道合的老朋友一起开办的,他戏称这几年一直是“四个老头子带着一群娃娃兵奋战”,缺乏中坚力量。王文襄说,像我们这样的企业发展步伐慢,留不住人。我培养的第一个接班人是我儿子的同学,让他做公司副总,带着他做项目,配置科研成果,等拿到了苏州科技进步三等奖,报纸一报道就被一家国企挖走了。随着物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外资企业大量进入中国后,国内企业的人才流失可能更加严重。
记者在深圳采访时发现,深圳有大量的传感器行业企业,也基本上属于代工、代理的企业。邬贺铨说,目前我国使用的各类传感器80%都是进口的,总体来看,我国在传感器领域的产业力量还相对薄弱,能够研发高灵敏度、高可靠性传感器的国内企业还相对较少。按照这种趋势发展,物联网产业浪潮在中国拉动的将不是内需,而是外需。
接受采访的企业人士表示,当前,物联网产业整体还处于一个培育和摸索阶段,出现大量的组装加工企业,一方面是市场的自然选择,同时也有助于降低国外进口产品的价格。“但同时也容易形成企业对国外的依赖,随着国外公司对国内市场的控制达到一定程度,处于产业链底端的中国企业就将难逃血汗工厂的命运。”王文襄说。
种种迹象显示,中国已成为全球传感器顶尖企业的兵家必争之地,未来如果国内公司不建立自己的产业核心技术体系,中国失去的不仅仅是经济利益,产业安全也将没有保障。无锡美新半导体公司董事长赵阳说,“就像电脑里的中央处理器和操作系统一样,一旦受制于人,就很被动。”
针对当前国内物联网产业现状,业内人士呼吁,政府和行业应迅速行动起来,整合发展步调,健康引导,确保跑好产业第一棒。
正确布局,在国家战略指导下开展物联网发展顶层设计,建立技术研发、产业配套、标准规范体系等核心架构,并成立相应的组织体系负责操作执行。
抓住机遇,抢占制高点。传感器等新技术研发是吃明天饭,需要一定的超前投入和培育。刘清涛说,新型传感器发展还很不成熟,电池技术、芯片技术各国都在摸索过程中,产业处于变革期,这正好为我们提供了发展机遇。政府应选准突破口,一方面积极参与物联网的标准制定,抢占制高点;另一方面扶持有核心竞争力的研发制造企业,避免新产业沦落为全球产业链的最底端。
集中力量解决核心问题。物联网涉及的范围比互联网更加广阔,发展最终要依靠市场来驱动。赵阳说,现在国内的技术、人才、资金、市场等要素比较齐全,政府的战略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市场失灵的环节,比如支持核心技术研发,这些领域本身产值不大,却是整个行业做大做强的关键。一旦市场成熟,产业临爆点到来,相关产业链的配套都是水到渠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