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观国际:运营商推手机支付业务面临三重考验
作者:易观国际分析师 张亚男
来源:RFID世界网
日期:2009-09-07 08:39:42
摘要:2009年第2季度,中国运营商通过改良终端或谋求合作伙伴的方式纷纷涉足手机支付领域,表明中国运营商已把手机支付作为3G主要应用服务之一并着力推广
事件背景:
2009年第2季度,中国电信运营商相继推出手机支付业务。中国移动通过新的SIM卡,实现小额支付和数据下载等多种功能;中国联通推刷卡手机,方便用户交通出行;中国电信则与上海交通银行合作,推出基于天翼手机引用平台的新型电子支付产品。
易观分析:
易观国际(Analysys International)分析认为,2009年第2季度,中国运营商通过改良终端或谋求合作伙伴的方式纷纷涉足手机支付领域,表明中国运营商已把手机支付作为3G主要应用服务之一并着力推广。现今中国运营商推出的手机支付业务多集中在便民生活小额支付方面,一方面,有利于运营商3G应用的积极拓展;另一方面,通过便民业务的开展,有利于运营商提升用户体验,培养用户对手机支付业务的认知。
在中国,运营商推广手机支付业务面临三重考验。
1、手机支付产业较为复杂,尚未形成普遍的广为接受的发展模式。
目前,中国的手机支付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以金融机构与运营商合作的手机支付方式,以金融机构为主导,运营商作为支付通道,用户将手机号码与银行卡等用户支付账号绑定,用户可以通过短信、WAP等形式利用银行卡等账户进行交易;第二种模式是运营商为用户提供一个账号,用户预先存入费用并从该账户中支付费用,或者运营商通过SIM卡和STK卡直接从用户的话费中扣除移动支付交易费用。尽管这两种手机支付的形式存在已久,但是却尚未形成普遍的业内广为认同的模式。此外,手机支付在中国的运营经验尚属空白,运营商没有更多可以依赖的成功经验可循。
2、手机支付的技术实现方式仍是难题。
目前手机支付所用的技术方案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NFC,用户必须用带有NFC功能的手机进行支付;第二种是13.56MHz的SIMPASS标准;第三种则是中国移动目前主推的基于2.4GHz的RFID-SIM。与NFC相比,后两种技术只需要更换SIM卡,不需替换手机。但是无论哪种技术实现方式,都需要对终端进行改良甚至更换,这需要产生一定的成本问题,目前尚无良好的解决方案。此外,运营商手机支付也同其他独立的第三方支付一样,存在支付安全问题。
3、用户的使用习惯尚未形成。
从2006年开始,手机支付就一直是业界广为关注的手机应用之一。随着3G时代,网络环境的改善,手机应用再次被运营商作为重点业务。尽管经过近4年的发展,但是用户对手机支付的使用习惯尚未形成。据易观国际Enfodesk产业数据库中《中国手机应用市场用户调研报告2009》研究表明,用户经常使用的手机应用服务中,手机支付仅占3.9%,远落后于如手机阅读、手机游戏、手机邮箱等其他应用。
易观建议:
中国运营商在手机支付业务的后续市场推广中,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与手机终端或数据卡厂商深度合作,统一手机支付的技术标准,通过补贴或定制等方式,解决移动终端与手机支付不相匹配的问题。
二是丰富手机支付所涉及产品的多样性,在提供便民服务的同时,增加手机支付商品的多样性,从而吸引用户体验。
2009年第2季度,中国电信运营商相继推出手机支付业务。中国移动通过新的SIM卡,实现小额支付和数据下载等多种功能;中国联通推刷卡手机,方便用户交通出行;中国电信则与上海交通银行合作,推出基于天翼手机引用平台的新型电子支付产品。
易观分析:
易观国际(Analysys International)分析认为,2009年第2季度,中国运营商通过改良终端或谋求合作伙伴的方式纷纷涉足手机支付领域,表明中国运营商已把手机支付作为3G主要应用服务之一并着力推广。现今中国运营商推出的手机支付业务多集中在便民生活小额支付方面,一方面,有利于运营商3G应用的积极拓展;另一方面,通过便民业务的开展,有利于运营商提升用户体验,培养用户对手机支付业务的认知。
在中国,运营商推广手机支付业务面临三重考验。
1、手机支付产业较为复杂,尚未形成普遍的广为接受的发展模式。
目前,中国的手机支付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以金融机构与运营商合作的手机支付方式,以金融机构为主导,运营商作为支付通道,用户将手机号码与银行卡等用户支付账号绑定,用户可以通过短信、WAP等形式利用银行卡等账户进行交易;第二种模式是运营商为用户提供一个账号,用户预先存入费用并从该账户中支付费用,或者运营商通过SIM卡和STK卡直接从用户的话费中扣除移动支付交易费用。尽管这两种手机支付的形式存在已久,但是却尚未形成普遍的业内广为认同的模式。此外,手机支付在中国的运营经验尚属空白,运营商没有更多可以依赖的成功经验可循。
2、手机支付的技术实现方式仍是难题。
目前手机支付所用的技术方案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NFC,用户必须用带有NFC功能的手机进行支付;第二种是13.56MHz的SIMPASS标准;第三种则是中国移动目前主推的基于2.4GHz的RFID-SIM。与NFC相比,后两种技术只需要更换SIM卡,不需替换手机。但是无论哪种技术实现方式,都需要对终端进行改良甚至更换,这需要产生一定的成本问题,目前尚无良好的解决方案。此外,运营商手机支付也同其他独立的第三方支付一样,存在支付安全问题。
3、用户的使用习惯尚未形成。
从2006年开始,手机支付就一直是业界广为关注的手机应用之一。随着3G时代,网络环境的改善,手机应用再次被运营商作为重点业务。尽管经过近4年的发展,但是用户对手机支付的使用习惯尚未形成。据易观国际Enfodesk产业数据库中《中国手机应用市场用户调研报告2009》研究表明,用户经常使用的手机应用服务中,手机支付仅占3.9%,远落后于如手机阅读、手机游戏、手机邮箱等其他应用。
易观建议:
中国运营商在手机支付业务的后续市场推广中,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与手机终端或数据卡厂商深度合作,统一手机支付的技术标准,通过补贴或定制等方式,解决移动终端与手机支付不相匹配的问题。
二是丰富手机支付所涉及产品的多样性,在提供便民服务的同时,增加手机支付商品的多样性,从而吸引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