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企业动态  >  正文

郭可尊:与中关村和中国信息产业共发展

作者:深圳信息港
来源:RFID世界网
日期:2009-09-24 16:29:05
摘要:回顾AMD大中华区在园区的发展历程,无疑可以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关村和中国信息产业的巨大变迁,同时更实现了AMD公司与中国信息产业的与时俱进,在竞争与合作中脱颖而出,为中国信息产业贡献绵薄之力的梦想。
关键词:AMD信息产业

中关村——中国IT业的发源地,高科技企业和信息技术的摇篮和心脏,世界人眼中的中国硅谷。从熙熙攘攘的电子产品集散地到如今现代化写字楼的摩肩接踵,中关村无疑经历脱胎换骨的蜕变。而这种巨变,对于我们这些中国的科技工作者和身在园区的企业来说,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和振奋。如今,每当我透过办公室的落地窗俯瞰这个我们决心与之风雨同舟的园区,心中总有很多感慨:回顾AMD大中华区在园区的发展历程,无疑可以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关村和中国信息产业的巨大变迁,同时更实现了AMD公司与中国信息产业的与时俱进,在竞争与合作中脱颖而出,为中国信息产业贡献绵薄之力的梦想。

落户中关村是行动,更是承诺

和每个中国IT人一样,我对中关村——这个孕育了中国IT业的摇篮有着深厚的情结。正是得益于这个情结,2005年我们决定在中关村成立AMD大中华区总部。因为我坚信,中关村科技园区能够为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高科技企业开拓一片资源充裕的发展沃土,成为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潮流的中国创新中心。AMD公司与中国科技部在京正式签署了授权谅解备忘录,向科技部指定的技术受让机构——北京大学微处理器研究开发中心,无偿转让其所拥有的低功耗x86 微处理器核心技术,这是当时中美科技界最高级别的技术转让!入驻中关村,不仅是AMD在中国布局最关键的战略一步,更是展示了AMD与中关村和中国信息产业携手共进的信心和承诺。这一行动同时给予了“中国硅谷”莫大的振奋,从此,AMD成为中关村、也成为中国信息产业一位值得信赖、无比忠诚的合作伙伴。

并肩携手,与园区伙伴共发展

从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一天起,我们便深深地意识到,要想在这个市场获得长期的成功,就需要以心换心,扎根中国,与中国的IT产业风雨同舟,共同成长。进入中国以来, AMD始终怀抱着“芯植中国,共赢未来”的发展理念,强调将自身发展的目标融入了国家的发展战略中,而中关村就是我们的“中国心”。这几年,通过切实地秉承“客户为本、推动创新”的理念,AMD与园区众多国内外IT企业建立了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我们看来,客户不只是销售关系,而是合作伙伴;只有合作伙伴取得成功,AMD才能真正取得成功。在这样的氛围下,AMD与园区内的企业并肩携手,在中国信息产业的广阔舞台上,共同发展壮大。

坚定信心,与中关村风雨同舟

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对整个园区和中国信息产业来说都是一个考验。作为中关村外商投资企业协会会长、我深刻体会到园区在这个危机下所展现出来的包容性,为企业、尤其是外资企的发展提供了优秀的环境。面对危机,海淀区和园区的领导也多次主动与企业沟通,充分了解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需求,在资金、政策等各方面给予了大力的帮助。同时,相关委办局也积极为企业解决了子女入学、健身、医疗等相关问题,使企业在严冬的大环境下深深感受到了来自政府的温暖。金融危机像一块试金石,我欣喜地看到在园区所有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人们看到的更多是希望,是发展。这使我们更加坚定了积极推动园区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与园区和园区内的伙伴共同发展的信心。在面对企业发展自身压力的同时,AMD对中关村、所有合作伙伴和中国信息产业的承诺从未动摇,“以心换心,不离不弃,共度难关”将为AMD“客户为本,推动创新”的理念赋予全新的诠释。 

芯植中国,共赢未来

时间和事实充分证明了中关村科技园区确是高科技企业在华发展的沃土,同时也证明了AMD入驻中关村的决策是明智的。我们也为成为中关村科技园区和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的一分子而感到骄傲和自豪。AMD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作为AMD全球的动力引擎,AMD大中华区的发展无疑至关重要,而中关村园区正是我们在中国发展的源动力,这里丰富的地理、人脉和市场资源,不仅可以有效帮助AMD更好地贴近客户、贴近合作伙伴、洞悉市场,从而提高竞争能力,同时更为AMD等众多企业提供了创新的机制和政策方面的支持。此外,中关村也正在向着由中国创新中心向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转变的宏伟目标迈进,在这个过程中AMD也将不遗余力地将全球最先进的技术引入园区,推动园区企业的自主创新,助力中国信息产业研发出更多达到世界科技前沿水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加快中关村的国际化发展的步伐。

我们对园区未来和中国信息产业的未来充满信心。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一定可以不断翻越创新的巅峰,携手发展,并肩腾飞!

AMD全球高级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 郭可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