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正文

通信智能卡变形记

作者:通信产业网 胡强
来源:RFID世界网
日期:2009-08-06 09:17:36
摘要:随着通信智能卡技术的发展,在智能卡上可承载的业务越来越多,而智能卡自身又是用户手中惟一完全由运营商掌控的元素,这使得智能卡正成为运营商发展业务的有力武器。
    随着通信智能卡技术的发展,在智能卡上可承载的业务越来越多,而智能卡自身又是用户手中惟一完全由运营商掌控的元素,这使得智能卡正成为运营商发展业务的有力武器。

    从最初的8K到现在的M级乃至G级容量,智能卡(包括SIM卡、UIM卡等)变化的不仅仅是卡容量,更重要的是伴随着容量的增加以及OTA等卡技术的发展,智能卡正在从以前单一的通信鉴权模块转变为运营商开发业务的重要载体。

    “运营商在GSM等开放终端市场的控制能力相对较弱,在终端上推广业务会相对受到很多阻力。但是运营商在智能卡方面显然是具有绝对的主导和控制的能力,如果在智能卡层面进行业务推广,则会顺畅很多。”中国电信卡中心副经理蔡拥军在接受《通信产业报》(网)记者采访时介绍说。

    3G开始商用以来,运营商发展数据业务的需求日益迫切。智能卡作为终端用户手中惟一完全由运营商掌控的元素,正成为运营商发展业务的有力武器。

    智能卡角色之变

    过去,通信智能卡仅作为单一的通信鉴权模块,功能、角色相对单一,而由于当时技术不够成熟,必须在智能卡出厂前就进行信息的写入,这给运营商带来诸多的困扰。一方面,运营商必须为放号准备大量的号码资源、卡片资源,这也就导致了很大一批量号码、卡片不被激活而被浪费。另一方面,运营商基本无法在智能卡端进行业务创新,而即使推出新业务也将面临困境,因为运营商推广卡端业务必须要用户重新购卡,成本较高,市场不易接受。

    市场方面,在这个时期的智能卡市场基本被国外厂商所垄断,相关厂商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不高,使得智能卡市场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待发展期。

    而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一系列技术创新的出现,让智能卡市场迎来了洗牌期,一批国内智能卡商开始涌现,甚至成为市场主流。赛迪顾问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国内智能卡销量实现了84.2%增长。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这背后,智能卡的角色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其中影响比较深的的技术包括OTA、Flash技术等。通过OTA技术(远程写卡技术,即用户通过手机、无线网络对卡进行数据写入),用户可以在智能卡端随时随地进行增值业务的下载和使用。而这也就使运营商的“空中营业厅”概念成为现实,因为通过OTA,用户还可以实现空中选号、空中充值等这些过去必须去实体营业厅才能完成的业务。

    “OTA让SIM卡成为用户及其所使用服务之间的一个看不见的、但却至关重要的纽带。运营商不用应付销售点蜂拥而至的大量用户,也没有逐个派送更换新卡的物流负担。所有更新都在后台悄无声息地进行,而不会对用户形成任何干扰。”金雅拓电信业务市场营销亚洲区高级副总裁CyrilAnnarella认为,OTA等远程写卡技术的出现既推动了智能卡市场的新一轮增长,更为运营商的运营、管理以及进行业务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就是,有运营商通过智能卡技术,实现CMMB功能的管理。某智能卡厂商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有运营商把手机电视的访问鉴权应用安装在SIM卡上,不仅确保移动运营商能够分享到手机电视业务的利润,而且能够收集用户的使用服务的统计信息,从而使自己不在CMMB产业中处于被动局面。”

    而今年以来,随着3G市场的启动,运营商对业务的需求更加迫切,“3G智能卡拥有2G智能卡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例如存储量更大、安全性高、数据传输速度快、业务内容丰富、兼容性好等多项优点,可更多的满足运营商开展新业务的需求。因此,未来几年内,3G智能卡将有更大的市场空间。”大唐微电子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而事实上,伴随着3G市场的成熟,智能卡的角色仍将发生更多的改变。

    USIM卡成3G新宠

    据蔡拥军介绍,目前3G智能卡(USIM卡)引入了UICC多应用平台概念,通过UICC可让USIM卡实现多个应用在多个通道中同时运行。

    “这里的应用既包括通信应用,例如各种增值业务,也包括其他非通信领域的应用,例如各种银行或金融类业务。”蔡拥军说。这使得智能卡应用将不仅限于通信增值应用,而有可能实现部分非通信增值类业务应用。

    UICC多应用平台的优势在于各个平台都可以做到相对的独立,每个应用都可以遵循各自的行业规范,例如EMV、PBOC、社保规范,而无需再安装其他卡片。

    而由于USIM卡还在安全性方面对算法进行了升级,并增加了卡对网络的认证功能,这种双向认证可以有效地防止黑客对卡片的攻击。

    这至少在技术层面使得智能卡运行更多的业务成为现实,例如近年来比较热门的手机缴费、银行转账、电子购物、电子钱包等等。而和普通的手机金融产品不同的是,USIM卡有单独的鉴权模块和通道,其安全性、保密性相对其他手机金融产品更高。

    这一特点使USIM卡有望变身成为了不同行业跨领域合作、相互渗透经营的媒介。

    此外,“利用UICC平台,3GUSIM卡上加载了SIM应用,使该卡成为了可同时支持2G/3G混合网络的复合USIM卡,为2G向3G网络的平滑演进提供了技术支持。”大唐微电子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据中国移动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中国移动就已经在TD卡中使用了UICC平台。

    然而,这也并不意味着UICC打破了运营商和其他领域企业合作的瓶颈。“相关的规范不够完善,缺乏支持多应用的手机、统一接口等都是目前业界难以突破的困境,也是目前有应用却无法真正商用的根本原因。”蔡拥军介绍说,此外运营商和相关的企业或政府机构的多方协调机制更加大了这种应用的难度。当然,相关各方也一直都没有放弃为合作而作的努力。

    瓶颈犹存

    至此,我们已经可以确定,智能卡上承载增值业务对运营商的作用非常明显,而顺着这种发展思路,运营商和厂商都在尝试把更多的增值业务完全的在智能卡上实现,也就是把智能卡作为增值业务的运行平台,而不仅仅是增值业务代码的承载平台。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大多数智能卡端业务都还是把智能卡作为业务代码的承载平台,而不是作为增值业务的运行平台。

    “运营商期望智能卡能成为更多增值业务的运行平台,但是这种期望也是受很多因素限制。”蔡拥军介绍说,尽管从趋势上看,超大容量、高处理能力、高速接口以及高安全性已经是智能卡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也为智能卡层面运行更多业务而提供了技术基础,但这种发展趋势仍面临一定的瓶颈,甚至是天花板。

    就技术而言,目前已经有三星、M-system、Spansion等芯片供应商联合G&D、Oberthur等智能卡供应商推出了512MB的大容量SIM卡产品。但显然,这种大容量卡产品并没有得到大规模的应用,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在于,这种智能卡的高速接口尚无法统一,同时这种卡的应用对终端要求非常高,而这反过来也限制了大容量卡的发展和应用。

    此外,另一不可忽略的现实是,目前已经推广的智能卡端业务被用户接受程度还依然相对较低。这除了受智能卡端业务自身丰富度和用户认知度不高影响外,另一个重要因素还在于智能卡业务路径设置比较复杂。

    “用户对应用的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进入过程简单,基本要求在两步以内。”上海电信研究院院长李安民介绍说,调查结果显示,从手机桌面进入应用程序超过两步的业务,用户接受度将急剧下降。

    很显然,目前智能卡业务基本都需三步以上的操作过程,而且操作过程相对复杂、界面粗糙,这都成为影响智能卡业务推广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