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侯自强:物联网仅仅才开始
作者: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科技委委员 侯自强
来源:计算机世界
日期:2009-12-04 09:42:37
摘要:物联网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目前还仅仅是开始,可以说是方兴未艾。发展物联网一方面要高屋建瓴积极促进,另一方面要保持平和的心态,稳健地发展,切不可急功近利一哄而上。关键是要由应用驱动,重在效益,只要有应用效益就有需求,有需求才能带动物联网的发展。
互联网过去连接的主要是人,现在增加到物,它将和环境进行交互。物联网甚至还会影响到社会和个人,比如改善个人安全,更有效地保障个人健康。未来的互联网包括了物联网(IoT)、媒体网(IoM)、服务网(IoS)和企业网(IoE)四大组成部分。互联网的演进方向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它将连接万亿个设备,把物理和虚拟世界融合起来,形成一个大的数据库,完成从信息到知识的演化,从而能够推理和解决问题,变成服务型互联网; 另外,互联网还将具备地理位置的嵌入能力。
所以,物联网的定义应该有两重含义,第一是要把物连接到互联网上,第二是要把和物相关的信息上传到互联网上,物理对象被无缝连接到互联网,成为业务过程的积极参与者。物联网是一个动态的全球网络框架,具备基于标准和公有通信协议的自组织能力。其中物理的和虚拟的 “物”具有身份标识、物理属性、虚拟特性和智能接口,并和信息网络无缝整合。
物联网的挑战
物联网的发展也带来很多问题,比如安全、隐私、数据保护、全球性资源控制、资源治理问题,我们不能忽略的关键因素还有标准的设置和互动性,例如频谱、通信协议和标签格式的确定。
我国传感器网络标准进展情况: 2006年,全国信标委开始组织相关单位进行传感器网络标准方面的研究工作; 2007年,国标委正式批准在全国新标委下成立无线传感器网络工作组; 2008年,工作组开始准备管理文件,在11月无锡会议上初步取得工作组内的认可。中国传感器网络标准化工作组现在有成员单位近80余家,共同推进中国传感器网络系列标准的制定。2009年9月,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正式成立了PG1(国际标准化)、PG2(标准体系与系统架构)、PG3(通信与信息交互)、PG4(协同信息处理)、PG5(标识)、PG6(安全)、PG7(接口)和PG8(电力行业应用调研)等8个项目组,开展具体的国家标准制定工作。
从业务的不确定方面来看,物联网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一个问题是业务为谁而做?是服务于消费者、企业,还是行业应用; 其次是业务的投资,谁来投资,回报率如何?再次,新业务的模式、价值链、供应链问题尚无法确定; 最后是监管的法规和治理。这些问题都只有在物联网的成长过程中边发展边解决。
物联网还将引发新一轮安全问题——物联网创造了一个新的病毒和黑客的活动空间,病毒的问题、可信度的问题,以及随之而来的伦理问题,林林总总。设想一下,你今后出去随时被摄像头捕捉着,一整天的活动都在各种探头下进行,从某种程度上讲,它势必影响人的隐私。这才仅仅是一个摄像头的例子,如果把各种传感器都调动起来,可能还会产生很多我们无法想象的问题。这就涉及到政府的治理条款,从某种程度上说,物联网的复杂性不亚于互联网。
物联网体系结构
物联网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结构,它应使用开放协议,支持各种基于互联网的应用,包括了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的融合、标记、传感器和执行器的事件处理。很重要的一条是,物联网应发展可扩展、安全和语义丰富的中间件来推动现实世界数据进入各种互联网应用。实际上,从支撑环境来讲,它应包括三大部分: 传感器、传输平台、处理平台。处理平台很重要的一块就是未来的语义业务,未来的连接不仅仅是传感器相连,和传感器相关的信息和知识都要联接起来,而且还要进行理解。物联网包含处理平台、中间件、具备语义理解能力的环境,在整个体系中,最下边是各种各样的传感器网络,中间有一个接入层,然后进入到核心网络。实际上,接入网络可以是各式各样的,可以是固网,也可以是移动的。我国电信运营商可以提供非常好的基础设施,中间的环节实际上就是宽带和NGN。
另一个问题是智能在哪里,是在网络中间还是在网络边缘?从分布智能的优化技术来讲,涉及网络边缘和中央信息系统的角色问题、业务平台和对象生命周期数据的互用性和集成问题,这个体系模型结构应该是开放的、自治的,而且不是为某一种应用而设。应采用体系结构模型推进物联网,建立起开放的治理方法,而不要网守、锁定某些重要业务或处理功能。
在整个系统中,物联网仅仅是应用关系链的一个环节。在智能交通、医疗保健、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任何应用都牵扯到一个复杂的关系链,而物联网只是第一步,只有把系统部件都配齐,物联网才可以发挥作用。所以,未来物联网体系结构中,关系链是关键,我们的对象可以是传感器,可以是RFID,甚至可以是一些文字,只要是携带感知信息的载体,都可以接入物联网,反过来还要有一个执行机构。
开启应用驱动力
物联网刚一出来,就引发了业界的兴奋,连相关股票都开始疯长。但事实求是地讲,我国物联网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只有少量专门的应用项目,零散地分布在独立于核心网络的领域,而且多数还只是依托科研项目的示范应用。它们采用的是私有协议,部分基于 IEEE802.15、ISA等标准,这也显现出物联网尚无完善标准体系的尴尬,协议标准的缺失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因此,对于这个市场不要盲目乐观。
物联网离不开应用,所以未来物联网的发展一定是结合各个行业、各个方面的应用来做的,工业、农业、环保、安全等应用都是物联网发展的驱动力。
我们把物联起来为什么?是为了解决问题。所以,互联网的发展是从物联网到服务网,物联网是由应用驱动的。光把物联起来是不够的,要把它的信息和与这个物品相关的信息,在互联网上进行融合。联网的智能系统将业务逻辑通过业务流程延伸到行动点,直接提供功能服务,或提供跨企业/跨层(企业、网络、设备)混搭服务,在服务层次进行复杂合作,如局部决策和执行,得到全局的观点,这样就能使实时信息用于行动前的监视、管理和控制。
物联网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目前还仅仅是开始,可以说是方兴未艾。发展物联网一方面要高屋建瓴积极促进,另一方面要保持平和的心态,稳健地发展,切不可急功近利一哄而上。关键是要由应用驱动,重在效益,只要有应用效益就有需求,有需求才能带动物联网的发展。
所以,物联网的定义应该有两重含义,第一是要把物连接到互联网上,第二是要把和物相关的信息上传到互联网上,物理对象被无缝连接到互联网,成为业务过程的积极参与者。物联网是一个动态的全球网络框架,具备基于标准和公有通信协议的自组织能力。其中物理的和虚拟的 “物”具有身份标识、物理属性、虚拟特性和智能接口,并和信息网络无缝整合。
物联网的挑战
物联网的发展也带来很多问题,比如安全、隐私、数据保护、全球性资源控制、资源治理问题,我们不能忽略的关键因素还有标准的设置和互动性,例如频谱、通信协议和标签格式的确定。
我国传感器网络标准进展情况: 2006年,全国信标委开始组织相关单位进行传感器网络标准方面的研究工作; 2007年,国标委正式批准在全国新标委下成立无线传感器网络工作组; 2008年,工作组开始准备管理文件,在11月无锡会议上初步取得工作组内的认可。中国传感器网络标准化工作组现在有成员单位近80余家,共同推进中国传感器网络系列标准的制定。2009年9月,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正式成立了PG1(国际标准化)、PG2(标准体系与系统架构)、PG3(通信与信息交互)、PG4(协同信息处理)、PG5(标识)、PG6(安全)、PG7(接口)和PG8(电力行业应用调研)等8个项目组,开展具体的国家标准制定工作。
从业务的不确定方面来看,物联网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一个问题是业务为谁而做?是服务于消费者、企业,还是行业应用; 其次是业务的投资,谁来投资,回报率如何?再次,新业务的模式、价值链、供应链问题尚无法确定; 最后是监管的法规和治理。这些问题都只有在物联网的成长过程中边发展边解决。
物联网还将引发新一轮安全问题——物联网创造了一个新的病毒和黑客的活动空间,病毒的问题、可信度的问题,以及随之而来的伦理问题,林林总总。设想一下,你今后出去随时被摄像头捕捉着,一整天的活动都在各种探头下进行,从某种程度上讲,它势必影响人的隐私。这才仅仅是一个摄像头的例子,如果把各种传感器都调动起来,可能还会产生很多我们无法想象的问题。这就涉及到政府的治理条款,从某种程度上说,物联网的复杂性不亚于互联网。
物联网体系结构
物联网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结构,它应使用开放协议,支持各种基于互联网的应用,包括了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的融合、标记、传感器和执行器的事件处理。很重要的一条是,物联网应发展可扩展、安全和语义丰富的中间件来推动现实世界数据进入各种互联网应用。实际上,从支撑环境来讲,它应包括三大部分: 传感器、传输平台、处理平台。处理平台很重要的一块就是未来的语义业务,未来的连接不仅仅是传感器相连,和传感器相关的信息和知识都要联接起来,而且还要进行理解。物联网包含处理平台、中间件、具备语义理解能力的环境,在整个体系中,最下边是各种各样的传感器网络,中间有一个接入层,然后进入到核心网络。实际上,接入网络可以是各式各样的,可以是固网,也可以是移动的。我国电信运营商可以提供非常好的基础设施,中间的环节实际上就是宽带和NGN。
另一个问题是智能在哪里,是在网络中间还是在网络边缘?从分布智能的优化技术来讲,涉及网络边缘和中央信息系统的角色问题、业务平台和对象生命周期数据的互用性和集成问题,这个体系模型结构应该是开放的、自治的,而且不是为某一种应用而设。应采用体系结构模型推进物联网,建立起开放的治理方法,而不要网守、锁定某些重要业务或处理功能。
在整个系统中,物联网仅仅是应用关系链的一个环节。在智能交通、医疗保健、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任何应用都牵扯到一个复杂的关系链,而物联网只是第一步,只有把系统部件都配齐,物联网才可以发挥作用。所以,未来物联网体系结构中,关系链是关键,我们的对象可以是传感器,可以是RFID,甚至可以是一些文字,只要是携带感知信息的载体,都可以接入物联网,反过来还要有一个执行机构。
开启应用驱动力
物联网刚一出来,就引发了业界的兴奋,连相关股票都开始疯长。但事实求是地讲,我国物联网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只有少量专门的应用项目,零散地分布在独立于核心网络的领域,而且多数还只是依托科研项目的示范应用。它们采用的是私有协议,部分基于 IEEE802.15、ISA等标准,这也显现出物联网尚无完善标准体系的尴尬,协议标准的缺失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因此,对于这个市场不要盲目乐观。
物联网离不开应用,所以未来物联网的发展一定是结合各个行业、各个方面的应用来做的,工业、农业、环保、安全等应用都是物联网发展的驱动力。
我们把物联起来为什么?是为了解决问题。所以,互联网的发展是从物联网到服务网,物联网是由应用驱动的。光把物联起来是不够的,要把它的信息和与这个物品相关的信息,在互联网上进行融合。联网的智能系统将业务逻辑通过业务流程延伸到行动点,直接提供功能服务,或提供跨企业/跨层(企业、网络、设备)混搭服务,在服务层次进行复杂合作,如局部决策和执行,得到全局的观点,这样就能使实时信息用于行动前的监视、管理和控制。
物联网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目前还仅仅是开始,可以说是方兴未艾。发展物联网一方面要高屋建瓴积极促进,另一方面要保持平和的心态,稳健地发展,切不可急功近利一哄而上。关键是要由应用驱动,重在效益,只要有应用效益就有需求,有需求才能带动物联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