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商争做物联网“领头羊”智能化应用是新蓝海
作者:通信信息报
来源:RFID世界网
日期:2009-11-18 08:39:01
摘要:在近日召开的“2009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此前一直被热炒的物联网概念终于揭开面纱,走进人们的视线。从概念到现实,三大运营商推出的“物联网应用”也在博览会上“争奇斗艳”。
在近日召开的“2009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此前一直被热炒的物联网概念终于揭开面纱,走进人们的视线。从概念到现实,三大运营商推出的“物联网应用”也在博览会上“争奇斗艳”。
在物联网的应用方面,中国电信、移动、联通都希望凭借具有自身特色的业务,确立自己在这一技术上的“领头羊”地位。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物联网的应用和发展依旧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运营商们若想有所建树,就必须将智能化应用作为突破口。
运营商争做物联网“领头羊”
今年8月,中国移动CEO王建宙赴我国台湾地区布道物联网,反复提及物联网将会成为中国移动未来的发展重点,并向台湾地区RFID、传感器和条形码的厂商发出合作邀请。
在随后的北京通信展上,三大运营商也都着重推出了自己的物联网应用,诸如中国电信的全球眼远程监控应用,中国移动的RFID-SIM卡,中国联通的“刷卡手机”等。
在本届工博会上,中国电信也为人们演绎了“智慧城市”中的“炫动生活”。在中国电信物联网展区内,可以看到在家中常见的煤气表和电表。据工作人员介绍,通过内置的RFID芯片,这些表中的数字信息可以集中在数据采集器中,然后通过3G网络传送至电信后台系统。除了与水电煤结合,中国电信还展示了物联网在空气温湿度调节上的应用。
中国移动方面,则与上海世博局联合推出了可承载世博手机票的RFID-SIM卡,用户可以实现刷手机入园、刷手机在园区购物等。
如国金证券分析师陈运红所说,电信运营商力推物联网的动力很明显,“因为在人与人之间的通信趋于饱和的情况下,未来的增长空间必然延伸到物物通信领域。”可见,目前的物联网应用领域对于运营商来说,还是一片宽阔的“蓝海”。究竟谁能独占鳌头,当上“领头羊”,还需时间和技术来检验。
物联网“蓝色诱惑”难以抗拒
据美国权威咨询机构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联的业务,跟人与人通信的业务相比,将达到30比1。此外,易观国际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2009年第3季度中国RFID市场收入规模达28.6亿元,环比增长11.5%,同比增长36.5%。较之增长趋缓的人与人通信业务,物物通信无疑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就中国而言,目前的物联网产业依旧处于起步阶段,国内的厂商只是实现了部分小范围的应用,比如浦东机场的防入侵系统,不停车收费系统,以及世博会上的一些相关应用。可以说,未来的物联网应用领域将是一片“湛蓝”。对于“寸土必争”的运营商们来说,这无疑是难以抗拒的“蓝色诱惑”。
当然,从总体来看,电信运营商也只是物联网产业链中的一环。如陈运红所说,作为产业链的中间环节,“运营商现在是希望通过一些案例和引导,吸引上下游的厂商加大投入,从而进一步降低成本扩大应用。”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在物联网产业链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分得一杯羹,没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同样无从谈起。在以往的认知中,所谓的“物联网”只是孤立地讲传感、讲RFID,并没有形成今天所说的“网”。但凡要形成网,就必须能支持大量的终端,将海量的数据集中分析才能体现物联网的真正优势。
因此,作为能提供“网”的电信运营商们,在此轮物联网热潮中表现出了更强的推动欲望。
运营商提供智能化应用
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世界中,智能化物联应用将会无处不在。此前,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分别与住建部签订了合作协议,两大运营商在给住建部提供的服务中,很多都是物联网的应用。在研发上,运营商在积极备战,据悉,三大运营商的物联网研究院将落户无锡。
很多物联网的应用都可以想象,当气象感应系统预知台风来袭时,交通感应单元能够自动通知渔船返港,高速关闭,划定转移区域……这一切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颠覆性变革的同时,也孕育着巨大的商机,作为具有先天优势的运营商们,该如何上演大象跳舞的好戏?这一问题的答案已经十分明了——智能化应用才是突破口。
虽然,智能化已经是物联网发展的一大趋势,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三大运营商现有的产品尚未成熟。并且产品缺乏体系化和系统化,大部分仅具有感应和传输功能,并不具备物联网智能化处理的要求。运营商应统一产品标准和数据接口,重点推广相关服务,尽快推动相关产品尤其是完整解决方案的成熟。这样,才能为物联网应用的发展打下基础。
在未来,当主动感知、数据处理后回馈控制等应用大规模兴起后,智能终端也将更为广泛,由此,再进一步结合嵌入式系统和云计算技术。毫无疑问,这也将成为半导体设计、制造行业和IT信息服务行业发展的巨大“利好”。因此,运营商还应当充分发挥自己“调度师”的作用,积极刺激产业链的兴趣。技术是所有企业的第一生产力,而对于运营商来说,智能化技术同样是“智能发展”的最佳体现。具有网络优势的运营商们若要在物联网领域有所建树,如何更好地创造智能化应用将是必须面对的。
当然,就像专家所说,“现在运营商的责任在于找到每一个物,匹配相应的终端和网络,同时引入产业链上下游,形成完善的物联网体系。”
在物联网的应用方面,中国电信、移动、联通都希望凭借具有自身特色的业务,确立自己在这一技术上的“领头羊”地位。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物联网的应用和发展依旧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运营商们若想有所建树,就必须将智能化应用作为突破口。
运营商争做物联网“领头羊”
今年8月,中国移动CEO王建宙赴我国台湾地区布道物联网,反复提及物联网将会成为中国移动未来的发展重点,并向台湾地区RFID、传感器和条形码的厂商发出合作邀请。
在随后的北京通信展上,三大运营商也都着重推出了自己的物联网应用,诸如中国电信的全球眼远程监控应用,中国移动的RFID-SIM卡,中国联通的“刷卡手机”等。
在本届工博会上,中国电信也为人们演绎了“智慧城市”中的“炫动生活”。在中国电信物联网展区内,可以看到在家中常见的煤气表和电表。据工作人员介绍,通过内置的RFID芯片,这些表中的数字信息可以集中在数据采集器中,然后通过3G网络传送至电信后台系统。除了与水电煤结合,中国电信还展示了物联网在空气温湿度调节上的应用。
中国移动方面,则与上海世博局联合推出了可承载世博手机票的RFID-SIM卡,用户可以实现刷手机入园、刷手机在园区购物等。
如国金证券分析师陈运红所说,电信运营商力推物联网的动力很明显,“因为在人与人之间的通信趋于饱和的情况下,未来的增长空间必然延伸到物物通信领域。”可见,目前的物联网应用领域对于运营商来说,还是一片宽阔的“蓝海”。究竟谁能独占鳌头,当上“领头羊”,还需时间和技术来检验。
物联网“蓝色诱惑”难以抗拒
据美国权威咨询机构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联的业务,跟人与人通信的业务相比,将达到30比1。此外,易观国际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2009年第3季度中国RFID市场收入规模达28.6亿元,环比增长11.5%,同比增长36.5%。较之增长趋缓的人与人通信业务,物物通信无疑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就中国而言,目前的物联网产业依旧处于起步阶段,国内的厂商只是实现了部分小范围的应用,比如浦东机场的防入侵系统,不停车收费系统,以及世博会上的一些相关应用。可以说,未来的物联网应用领域将是一片“湛蓝”。对于“寸土必争”的运营商们来说,这无疑是难以抗拒的“蓝色诱惑”。
当然,从总体来看,电信运营商也只是物联网产业链中的一环。如陈运红所说,作为产业链的中间环节,“运营商现在是希望通过一些案例和引导,吸引上下游的厂商加大投入,从而进一步降低成本扩大应用。”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在物联网产业链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分得一杯羹,没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同样无从谈起。在以往的认知中,所谓的“物联网”只是孤立地讲传感、讲RFID,并没有形成今天所说的“网”。但凡要形成网,就必须能支持大量的终端,将海量的数据集中分析才能体现物联网的真正优势。
因此,作为能提供“网”的电信运营商们,在此轮物联网热潮中表现出了更强的推动欲望。
运营商提供智能化应用
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世界中,智能化物联应用将会无处不在。此前,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分别与住建部签订了合作协议,两大运营商在给住建部提供的服务中,很多都是物联网的应用。在研发上,运营商在积极备战,据悉,三大运营商的物联网研究院将落户无锡。
很多物联网的应用都可以想象,当气象感应系统预知台风来袭时,交通感应单元能够自动通知渔船返港,高速关闭,划定转移区域……这一切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颠覆性变革的同时,也孕育着巨大的商机,作为具有先天优势的运营商们,该如何上演大象跳舞的好戏?这一问题的答案已经十分明了——智能化应用才是突破口。
虽然,智能化已经是物联网发展的一大趋势,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三大运营商现有的产品尚未成熟。并且产品缺乏体系化和系统化,大部分仅具有感应和传输功能,并不具备物联网智能化处理的要求。运营商应统一产品标准和数据接口,重点推广相关服务,尽快推动相关产品尤其是完整解决方案的成熟。这样,才能为物联网应用的发展打下基础。
在未来,当主动感知、数据处理后回馈控制等应用大规模兴起后,智能终端也将更为广泛,由此,再进一步结合嵌入式系统和云计算技术。毫无疑问,这也将成为半导体设计、制造行业和IT信息服务行业发展的巨大“利好”。因此,运营商还应当充分发挥自己“调度师”的作用,积极刺激产业链的兴趣。技术是所有企业的第一生产力,而对于运营商来说,智能化技术同样是“智能发展”的最佳体现。具有网络优势的运营商们若要在物联网领域有所建树,如何更好地创造智能化应用将是必须面对的。
当然,就像专家所说,“现在运营商的责任在于找到每一个物,匹配相应的终端和网络,同时引入产业链上下游,形成完善的物联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