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名制是推动手机支付步入主流的关键
独立第三方支付企业快钱日前推出全新的升级版WAP支付服务,升级后的WAP支付很快受到了广泛欢迎。目前,南京掌富、上海蛙扑、乐多数码等众多企业已经率先开通快钱WAP支付服务。
而手机支付作为第三方电子支付的一种,随着市场需求和用户数量的迅速上升,其市场空间逐步放大。中国银联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全国手机支付定制用户新增495万户,总量突破1000万户,全年交易额超过108亿元。
但这样的交易量与网上支付比较起来,差距依然甚远。目前看来,手机支付还不能成为第三方支付的主流平台,究竟什么因素在制约手机支付的发展?在突破了这些瓶颈之后,手机支付业务在我国能否像业界期待的那样快速发展?
手机支付市场潜力显现
未来的某一天,人们上街也许将不再需要携带现金、银行卡、信用卡、优惠券、飞机票、火车票等,它们将统统被手机取代,成为手机功能的一部分。手机支付正以其便捷的特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未来的市场潜力巨大。
据知名分析机构Strategy Analytics发布报告称,未来几年,全世界手机支付替代现金或者信用卡/借记卡支付手段的速度将快速增长,预计到2011年,将有360亿美元的交易通过移动非接触式方式进行支付。
而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大手机用户国,手机支付的各种条件也正逐渐成熟。易观国际发布报告称,2009年中国手机支付市场规模将达到19.74亿元,从2006年到2009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0.40%。此外,手机支付用户规模也将在2009年达到8250万人。
运营商、金融机构各方也正密切关注这个即将到来的庞大市场。中移动于去年年底就重新启动B2C小额支付;日前,中国银联与诺基亚NFC联手的手机支付项目也在上海试运营;而近日青岛联通与青岛银联也展开合作开发手机支付项目。
易观国际预测,2008年新的基于手机应用级的支付工具将成为移动支付的新竞争点。
成主流支付方式尚需时日
虽然手机支付的市场空间正在逐步显现,但其交易量与网上支付相比仍显得微不足道。研究数据显示,07年仅第三方网上支付交易额规模就达976亿元,网上支付仍为第三方支付市场中最主流的支付方式。手机支付要成为未来的第三方支付主角,还需要突破目前存在的瓶颈。
首先,手机支付的安全性相对网上支付比较缺失。网上支付平台随着技术的完善和各方产业链的支撑已经得到了比较好的发展。而几乎每个手机用户都有过收到垃圾与诈骗短信的经历,让人们对于手机来担当支付媒介心存疑虑。
其次,手机信用体系还不健全。手机支付需要以实名制为基础,但中国绝大部分手机用户都是非实名制的预付费用户。以中国移动为例,目前采用“实名制”的后付费全球通用户目前只占中国移动全部客户的20%不到。
而手机实名制尚未普及直接决定了手机支付信用体系的不健全。百纳电信咨询运营商事业部咨询总监王学恒认为,运营商目前只发展小额的手机支付也正是因为目前我国还没有完善的信用体系。运营商不是银行,它不可能知道每个手机用户的个人信用度,如果坏账率太高,运营商将损失巨大。
另外,我国手机支付链条各方还处于权利、地位的“模糊”状态,现有的商业模式存在“合作不力”的问题也是构成手机支付瓶颈的一个重要原因。
电子支付牌照呼之欲出
其实手机支付业务在发达国家,特别是日本和韩国已经获得了大规模应用。在日本,移动运营商利用其在产业链中的优势地位来推动手机支付业务,整合终端厂商资源,联合银行提供手机银行业务;在韩国,银行独家运营模式已形成规模。这主要源于韩国银行业对手机支付的高度重视,同时其电子技术、电子货币的普及以及人们的消费观念都为手机支付业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些国家把手机支付当作一个主导产业来发展,避免了彼此之间的利益博弈,所以手机支付产业链的各方能共同开展手机支付业务,发展速度自然更快。而我国手机支付产业链中,无论是移动运营商还是银行,都以各自的主导权为主,要做到各方独立运营还很困难。
手机支付市场的未来能否得到快速发展,取决于该产业链各方能否通力合作并解决好商业模式及营收分成等问题。因此专家指出,目前最适合我国手机支付业务发展的商业模式是银行与移动运营商合作,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协助支持的整合商业模式。采用合作的方式将实现资源共享,达到优势互补,促进价值链的高效运转。
但要实现链条上的各方相互合作,电子支付牌照的发放显得尤为重要。专家分析,即将对电子支付服务提供商实行的“牌照制”,不仅有利于规范和整顿手机支付的市场秩序,也有利于形成运营商、银行、第三方支付公司之间协调互助、有效开拓、效率提升的共赢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