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医疗信息化市场故事
作者:金融界
来源:RFID世界网
日期:2007-03-27 08:27:33
摘要:从市场调查和用户反馈来看,医疗行业已出现向大厂商、大品牌集中的趋势,这一点也应引起国产厂商的注意:如果未来要在这个市场大有作为的话,还是要及早铺垫基础。
很多渔夫与金鱼
IT巨头纷纷往医疗行业砸钱,只为行善?非也。
IT巨头对医疗行业热情陡涨,战略意图无非:放回金鱼,借之实现钵满盆盈的愿望。
英特尔年初架构重组,给“数字医疗保健”开了个独门独院。英特尔把它和移动、数字企业、数字家庭三大事业部(也就是三大市场)并列,昭示着打造几十亿甚至几百亿美元收入的野心。
思科这次倒是寡言重行,近两年把医疗案例做得满大医院都是。不过,它的指导方针早已明确,思科全球总裁钱伯斯2004年9月访华时,就把医疗确定为思科在中国下一步发展的三大目标之一。
微软也不羞于拓展新市场,专门开发了医院信息系统集成加速器Accelerator for HL7(HL7,Health Level Seven,是致力于医院各类型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标准的国际组织);Oracle也聘请了HL7主席作为顾问,大规模开发出了基于HL7的医学信息化平台工具HTB(Healthcare Transaction Base),并力图使之成为未来医疗信息系统开发的基础平台。
对中国医疗市场的开拓是IBM全球战略的重要部分。2004年4月,IBM在上海举行了首次医疗行业合作伙伴大会;今年5月又在成都举办2005年医疗行业合作伙伴大会,宣布推出医疗与生命科学转型的六项重大举措,并围绕这六个发展领域,与合作伙伴联手开发了全方位的解决方案与服务。
但是传统IT厂商必须重视来自医疗领域专业对手的挑战。GE、西门子、飞利浦公司等进军医疗信息化市场的举动就非常引人注目,他们作为医疗IT的重量参与者,已有垄断医疗仪器市场的优势,同时在临床信息化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相形于国际巨头的大手笔,国内IT厂商显得比较沉闷。在今年7月3日召开的“2005中华医院信息网络大会”上,国际IT巨头纷纷登场献艺,而除HIS之外的国产厂商参与度就不高。其实,华为3com、联想、浪潮、紫光等厂商也都推出了数字医疗解决方案,但无论是宣传力度还是市场份额都不占优势。这一点,从计世资讯调查的“2004年中国医卫行业主要IT产品保有量分布状况”结果中就可见一斑:除了台式机之外,国产品牌的市场占有率都偏低。
从市场调查和用户反馈来看,医疗行业已出现向大厂商、大品牌集中的趋势,这一点也应引起国产厂商的注意:如果未来要在这个市场大有作为的话,还是要及早铺垫基础。
嗜热菌与火山口
美国法律、政策,导致医疗成为最重要的IT市场。
大众性癫狂的背后,往往是深刻的经济、社会原因。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信息管理中心主任沈韬认为:美国法律的高压与政策的高温,刺激了美国医疗机构和厂商。
急欲寻找市场突破的IT公司成为火山口的嗜热菌,所以,无论是美国的服务器厂商、数据库厂商、网络厂商,还是芯片厂商、安全厂商,都热切地投入这一市场——由于评估方式的不同,美国医疗市场的价值被估计在10亿到170亿美元之间。
美国医疗机构面临着的法律压力主要来自“医疗保险流通和责任法案”(Health Insurance Portability and Accounting Act,HIPAA),这部颁布于克林顿时代的法律主要用于理顺医疗行业的数据信息,它要求在处理医疗保险申述时候使用统一的电子数据标准,而且医疗机构与保险公司必须改善其数据库与网络的安全,以保证患者的私人记录信息不被泄露。
2004年2月,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还发布了一个新规范,要求药品以及血液和血液制品等生物产品,必须在标签上采用条形码。FDA预计医院将投资72亿美元在条形码技术改造方面,这一新的条码规范能够在未来20年内预防近50万起医疗事故和输血造成的事故。72亿美元,一个新规范又启动了一个大市场!
美国政府对医疗卫生信息技术也非常重视,现任总统布什在2004年1月20日在发表国情咨文时提出:“要在10年内,使大多数美国人拥有电子健康记录(Electronic Health Record,EHR)——将医疗保健记录计算机化,我们可以避免严重的医疗差错,降低成本,并提高医疗水平。”为切实推动这一计划,美国政府2004年4月设立了副部长级的卫生信息技术协调官职位。
法律的高压与政府的倡导,极大地激发了美国厂商的雄心。美国医疗卫生信息与管理系统协会HIMSS(Healthcare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s Society)被视为业界兴衰的晴雨表,在今年2月13日召开的HIMSS2005盛况空前,参会人数达到了23000人、700多家参展商的规模。当然,美国医疗信息化发展到今天,除了法律驱使、政策引导之外,技术、方案与应用等日渐成熟也是主要原因。
中国红箭头高昂
说起来中国医疗市场真不小,已被公推为潜力股。
国际厂商的热情燃烧到中国,但并非水不涨船就高:美国是已经喷发的火山口,而中国市场是被期待中的活火山。
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虽然与其他行业相比仍然基础较弱,但增长的势头很猛,并被评价为需求旺盛、后劲十足。IBM大中华区CEO周伟火昆就曾把未来5~10年的金矿定向到医疗行业,并表示医疗行业的发展一定需要运用IT技术,而不光是传统的HIS。
中国有医院6万多家,县级以上医院1.7万余所,2005年底中国医疗产业的总体市场价值预计将达6400亿元。如果按照《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年)》规定的1~3%信息化投入比例的话,摆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一个60亿~180亿元的大市场。一些医院正在将IT投资从过去的立项性投资,改变为持续性投资;而且一些三甲医院的信息化投资正在接近年收入的1%。
据计世资讯调查,2004年医卫行业IT产品采购合计35亿元。而在未来几年的发展中,中国医卫行业信息化建设将高于世界平均速度,保持在24%以上的速度,直到2008年投资才趋于稳定,届时IT采购规模可能达到79亿元。此外还有卫生部官员宣称:今后三年,国家每年将对医疗卫生系统投资80亿元,以前这一投资为10亿元左右。这些数字或许都不够精确,但综合起来可以帮助我们描绘出未来市场的大致轮廓。
中国政府的导向和政策拉动作用也日渐明显。《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年)》规定:到2010年,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卫生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其余地区卫生信息化建设要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前列。此外还规定:至2006年,拟建立5~8个区域卫生信息化示范区,实现区域内各卫生系统信息网上交换、区域内医疗卫生信息集中存储与管理,资源共享的卫生信息化区域,总结经验后,逐步推广;至2008年,在城市地区基本实现预防保健机构与卫生行政部门之间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逐步将网络延伸到乡镇卫生医疗机构……实现这些目标的每一步,就是IT产业掘金采银的过程。
《电子签名法》的实施通过,也已经给医疗机构带来了一些法律方面的引导。如果说2003年医疗信息化上涨还被评价为SARS之后的应激反应,随后这两年的稳步上扬,毫无疑问标志着中国医疗信息化走向深度与广度。
20年发展之现状
中国医疗信息化相对落后,但日趋理性、活跃。
在美国不少医院中,病人来看病,只要报出自己的社会保障号码,就可以开始诊疗过程,医生办公桌上的笔、病历纸、化验单等被一台台电脑所取代。甚至,在美国如果一家医院无法提供电子病例,病人就可能拒绝在此就诊。
中国显然还没有发展到这个应用阶段。根据计世资讯2004年11月公布的统计结果,目前8%的国内医院处在单机应用阶段,19.4%处在基础网络建设阶段,43.4%处于系统建设阶段,21%处于系统整合阶段,6.5%处于业务整合阶段,1.7%处于成熟阶段。即使与国内金融、电信、电力和石油等其他行业相比,医疗信息化也相对落后。
HIS建设通常被分为三个阶段: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阶段(HMIS);医院临床信息系统建设阶段(HCIS);区域卫生信息系统阶段(GMIS)。我国目前大多数医院还停留在第一个阶段,也就是只做到了医院管理流程的计算机化,而不是真正的医疗信息化。不过,目前国内也有10%~20%的医院在进行临床信息系统的一些探索,深圳、广州、上海、北京等地也在进行区域卫生网的积极建设,但即使是上述地区,大多数医疗机构的信息共享也还无法实现,各自为政、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状况依然普遍。
中国现阶段的医疗信息化发展水平也不均衡。在记者走访的301、北京协和医院,都已经全面运行HIS、PACS(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和LIS(检验信息系统)、Wi-Fi移动工作站等,而大多数国内中小医院则还没有建立HIS系统。这就导致HIS市场分化,高端呈现出专业化分工趋向,而低端市场规模继续膨胀。
还有一些新迹象。协和医院信息中心主任李包罗教授评价说:提供数字医疗解决方案的供应商与产品创新空前地活跃;医院的IT投入增加理性成分,有着更清晰的预期,并且准备更加充分;卫生部计划在今年年底以前,在全国选出10个医院作为示范数字医院试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沈韬主任近半年来的日程表上,排满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推介会、交流会,由此也可见供应商们开拓市场力度之强。不过在他们罗列的一串活跃在医疗行业的IT企业、合作伙伴名字中,几乎也没有几家国产厂商。
孙悟空的紧箍咒
谁让医疗信息化大大落后于金融、电信甚至超市?
IT厂商在耐心地等待着中国医疗信息化行情,因为有一些因素让他们无法操之过急。
首先是投入。相对于美国2~4%(年收入中用于IT系统的建设和运营的比例),中国的医疗信息化投入一直低得多,有千分之一之说。协和医院信息中心主任李包罗教授说:资金的困难可能是让不少CIO都头痛过的问题,但因为医院是一个复杂的信息加工厂,大家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就是医院能够投入的资源和要解决问题的复杂度相差甚远。
由于当前的医疗体制所限,医院的信息化主要靠自力更生,边积累边发展。由于病人涌向大型医院,很多小医院门可罗雀,收入都是问题,信息化投入自然更要打个问号了。而对应的现实是:医疗信息化的成本不菲。据新华社报道,2004年由财政部、科技部创新基金扶持完成的“数字化诊断中心”需投资500万元;而通常情况下,建设一套完整的HIS系统需要投入几千万甚至上亿元。
沈韬认为,如果投资体制不发生变化,未来几年内中国医疗信息化行业并不会出现期待中的井喷行情,而只能是平稳增长。他与李包罗教授都曾呼吁采取信息化投资补偿机制—铁道部采用这一机制,3年内收回了14亿元的联网售票的信息化投资。而医院目前不被允许采用这种机制,导致了很多医院认为建信息系统就是纯投资,更愿意投资购买一些马上可以产生效益的先进医疗设备。
其次是医疗行业的复杂性。由于医疗本身专业性强,并且业务种类繁多、流程繁琐,还有大量的数字化医疗设备要集成,所涉及的信息包括文本、图形、图像、视频等,复杂程度自然非一般行业所能比拟。据说,IBM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尝试过开发和在医院中实施HIS系统,原以为把政府和其他行业用得很好的财务管理系统照搬过来就行,结果由于轻视了医疗环境的复杂性而失败,投入1500万美元买了一个教训。而我国开发大型医疗信息系统还十分缺乏经验,开发的失败率很高,风险度很大,这也是众多医院不敢在建设大型医疗信息系统方面冒险的主要原因。
来自医院的障碍还包括管理、观念因素。北京医院2004年建成PACS系统,但当临床医生调取PACS系统内的病人信息时却出现了难题,病人入院后没有统一编码,在不同科室的代码不同,这样只能按照传统的流程—放射科出片后再人工送给临床医生,才能诊断病人的病情,这使得PACS的价值大打折扣。
国外有种说法,“CIO和CEO是要坐在一个板凳上的。”但是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信息技术部门目前在医院当中还基本属于附属、保障机构,IT人员的地位和待遇偏低,很难吸引和留住高级人才。因为李包罗接近退休年龄,协和医院年初就发布了公开招聘信息中心主任的启事,但应聘者寥寥,符合要求的更寥寥。这一方面是因为既熟悉医院各个业务环节又熟练掌握最新计算机专业技术和医院业务管理的专业复合型人才非常稀缺;另一方面也正如李包罗的“旁白”:待遇太低,高人不来。
IT存在供血不足
尤其缺乏咨询与方案,医院大多自己号脉自己煎药。
IT厂商只有让自己的产品、方案和服务与需求匹配,才能在医疗这个大金矿里获得最大化的效益。但实际情况并未尽然。
“医院在信息化需求方面持续快速增长,投资力度越来越大,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市场上找不到满意的公司和产品”,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学信息中心主任何雨生举例说,国内电子病历的研究和应用比较热,南方一些地区医院招标HIS,甚至将电子病历作为招标入围条件,但国内厂商的研发投入力度明显不足。他说,美国优秀的EPR/EHR产品对于中国用户来说,除了需求和使用习惯不同外,1万美元一份的授权价格也是中国医院很难接受的。尽管中国医院信息化虽然需求旺盛,但是投入不大、软件费用过低,致使中国HIS厂商的规模都不大。
何雨生主任还谈到,HIS遇到管理和技术的瓶颈,需要较大投入进行基础性研究,但国内IT厂商普遍缺乏这方面的能力。美国德克萨斯大学休斯顿医疗中心医疗信息学院副院长张家杰也表示,根据一项最新的调查,半数以上的医疗信息系统项目都以失败告终,不是因为软件和硬件有什么根本缺陷,而是因为没有系统地考虑可用性等人为因素。这一现象的根源就在于目前很多开发商往往根据各自的技术水平发展相应的医疗信息系统,缺乏对医院业务需求的深入研究,因而忽略了在医疗业务目标、管理思想等环节上的体现,导致了系统“有形无神”。
由于低水平应用开发的普遍存在,也导致了系统千差万别,缺乏规划和规范。当前,日渐庞杂的信息系统如何集成,已经成为大型医院迫在眉睫的难题,而其中的标准化问题也成为大小研讨会的核心议题之一,卫生部正在逐步启动我国的卫生系统标准,显然“乱竖烟囱”现象未来将得到治理。不过,目前无论是厂商还是医疗机构的研发队伍规模小而分散,都成为摆脱低水平研发的拦路虎。
“引进专业的第三方服务”,被作为专家建议提出来。Gartner研究公司曾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美国医疗机构将大部分的HIPAA预算都花在咨询服务与内部人员配置上了,当时只有11%的受访保险公司和13%的受访医疗机构没有进行过咨询。Gartner断言:“这些机构拖延得越久,他们今后付出的代价就越大。”
而根据计世资讯的调查,医卫行业企业IT产品采购方式中,直接招标、邀标、向厂商和分销商采购的比重合计占到87.3%,通过系统集成商和解决方案供应商的仅为9.2%。我们从中找不到专业第三方咨询的比重。个别医院的意识开始到位,才发现既熟悉医院的运营规则和业务流程,又深谙信息技术的运用、具有医院信息化实施经验的服务商不好找,“缺乏第三方咨询”成为当前市场又一呼吁。同仁医疗产业集团上半年就如何引入第三方咨询召开了三次研讨会,对照两个前提条件总感觉挑不出称心如意的,最后选定了IBM,又开始为探索合作模式而操心。“咨询”这一绝不新鲜的事物,竟然让同仁集团还有成为“先烈”的隐忧。
尽管有上述不足,但是中国医疗信息化大潮势不可挡,并已经给无线、网络、存储、安全、软件、集成等领域带来巨大商机和挑战。
IT,如何与医疗匹配?
无线:领先其他行业
案例:Wi-Fi:协和、301医院分别在60多个病房、6个病区建立了移动医护工作站,医生和护士可以在病床前随时进行生命体征数据、医护数据的查询与录入,医生查房、床边护理、呼叫通信、护理监控、药物配送等应用。
RFID:2005年4月18日,在血液中心自动识别系统演示会上,国内专家演示了利用RFID识别血液、记录血液流程的应用。深圳市妇女儿童医院采用RFID技术制作新生儿出生登记卡。
手机:2004年,北京市卫生局、摩托罗拉和MedDay公司在中国组建联盟,对北京部分医院的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实施为期6个月的疾病监测和管理跟踪治疗。
点评:这里所讲的无线应用包括Wi-Fi无线局域网技术、RFID技术以及GSM/GPRS手机通信技术等。
医疗信息化整体落后,但无线应用领先于其他行业,尤其是Wi-Fi技术。它比较成功的行业应用之一就是移动医护工作站,充分发挥了简化流程、降低成本的优势。
RFID的价值将在医疗行业发挥得淋漓尽致,但距离普及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倒是手机短信挂号、查询检查结果的应用,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很方便病人。
网络:升级压力巨大
案例:北京天坛医院同步推进HIS和PACS系统,由于PACS需要处理大量的影像信息,后来架设了千兆带宽的光纤网络。
北大三院在原来的星形结构快速以太网不能满足应用需求后,在维持总体结构不变的前提下组建第二套千兆光纤网络。两个网络并存,并且从物理上独立,原来的网络为“管理信息网”,新建的网络为“科研办公网”。
点评:从一些大型医院披露的信息来看,基本上都是临床信息系统中的PACS、LIS等的上马,导致了骨干网络升级到千兆。这是因为新系统传输大量图形图像,高带宽、高可靠的网络成为必要条件。窥一斑而见全豹,中国医疗信息化正从管理信息系统(HMIS)阶段向临床医疗信息系统(CIS)、区域医疗信息网络(GMIS)两个阶段迈进,在这一过程中,蕴含着网络建设和升级带来的商机。
存储:PACS成败的关键
案例:天坛医院有260台终端医生工作站,医生已经习惯用PACS系统浏览、诊断CT、MRI、CR、DR、DSA等图像。存储系统是NAS和SAN的混合结构,第一级挂800G容量,超过半年以上的数据使用较廉价的IDE硬盘存储,定位“半年”是因为估计半年以上的数据的再次访问几率大幅降低。可保证2秒左右调阅CT图像,基本能满足医生的要求。
点评:医院信息数据特点是海量、复杂,并且对安全性、实时性要求较高。而现在医院的经费又比较有限,如何通过合理的存储管理战略和相应的存储架构而使得上述要求都能得到合理满足,同时又将医护的有效性与成本实现平衡,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之一。现在医院一般采用SAN-NAS汇聚的存储架构,是提高系统性能的有效途径。
有分析数据说,PACS产生的数据将占到医院数据存储量的99%。也有人断言,为PACS系统建立一个优秀的存储系统,也就完成了整个PACS系统建设的90%工作。这些数据未必精确,但毫无疑问,PACS应用将带来医院存储需求的极大增加。
出于法规遵从以及成本、管理等方面的考虑,建议医院及时参考一些新的存储技术,比如虚拟存储技术等。
安全:不再是句虚话
案例:1999年5月的一个夜晚,中山市人民医院信息中心的工程人员们断开了计算机房所有的网线,拆卸五十多台机器的机箱,给所有的机器加装软驱,然后一台台地杀毒……
点评:上述事例是发生在几年前,他们通过拆卸软驱来保证安全,然后通过加装软驱来杀毒的做法,在今天看起来那么可笑,但是相信这样的事在今天的某些地方依然会发生。
应用到了一定程度,对网络和服务器等硬件设施自然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关注安全可靠也就不再是医院口中的套话,但关键是如何被落到实处,真正建立一个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
软件:杜绝时弊贴近需求
案例:据某省医院系统的应用调查显示,几年来总共开发的262个项目中,工资系统就有41个,医疗统计21个,人事21个……重复率达70%之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点评:据计世资讯分析,在未来几年中,随着医疗行业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高,软件和服务的投资比重将逐年增加,到2008年软件投资比重将达到27.6%。但即便如此,也还是和美国有比较大的差距。根据HIMSS2004年的数据,美国医疗机构系统建设的费用比例一般是硬件:软件:人员培训和咨询费用=1:1:1。而我国目前HIS建设费用主要花在硬件投资上,大约占总费用的80~90%,而且几乎不存在咨询服务的角色。
在这个过程中,要杜绝案例中提到的低水平重复开发时弊,同时贴近医院需求,开发出他们满意的产品和方案。
集成:架构如何“长治久安”
案例:协和医院自1995年正式引入一体化医院信息系统以来,到2005年又进入新的十字路口。如果10年前面临的挑战是集中(Centralization),今天面临的挑战就是集成(Integration),后者要复杂得多,目前国内还没有成功应用的案例。
点评:医院信息系统被称为世界上最复杂的企业级信息系统,没有一个单独的公司,或者一个单独的信息系统能满足一家医院全部的信息管理需求。对于医院信息系统的集成来说,不仅要考虑到一般的基于普通新老系统的集成,还要考虑到各种异构平台的不同应用中的复杂集成问题。
协和医院信息中心主任李包罗教授被视为业界的“No.1”,但他也苦恼:他思索着什么样的核心架构能“长治久安“,满足未来10年以上的应用需求?以前还有国外应用可以参照,如今这一问题却没有现成的样板和答案。李包罗开了个玩笑曰: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医疗信息化接近IT的前沿阵地了。
IT巨头纷纷往医疗行业砸钱,只为行善?非也。
IT巨头对医疗行业热情陡涨,战略意图无非:放回金鱼,借之实现钵满盆盈的愿望。
英特尔年初架构重组,给“数字医疗保健”开了个独门独院。英特尔把它和移动、数字企业、数字家庭三大事业部(也就是三大市场)并列,昭示着打造几十亿甚至几百亿美元收入的野心。
思科这次倒是寡言重行,近两年把医疗案例做得满大医院都是。不过,它的指导方针早已明确,思科全球总裁钱伯斯2004年9月访华时,就把医疗确定为思科在中国下一步发展的三大目标之一。
微软也不羞于拓展新市场,专门开发了医院信息系统集成加速器Accelerator for HL7(HL7,Health Level Seven,是致力于医院各类型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标准的国际组织);Oracle也聘请了HL7主席作为顾问,大规模开发出了基于HL7的医学信息化平台工具HTB(Healthcare Transaction Base),并力图使之成为未来医疗信息系统开发的基础平台。
对中国医疗市场的开拓是IBM全球战略的重要部分。2004年4月,IBM在上海举行了首次医疗行业合作伙伴大会;今年5月又在成都举办2005年医疗行业合作伙伴大会,宣布推出医疗与生命科学转型的六项重大举措,并围绕这六个发展领域,与合作伙伴联手开发了全方位的解决方案与服务。
但是传统IT厂商必须重视来自医疗领域专业对手的挑战。GE、西门子、飞利浦公司等进军医疗信息化市场的举动就非常引人注目,他们作为医疗IT的重量参与者,已有垄断医疗仪器市场的优势,同时在临床信息化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相形于国际巨头的大手笔,国内IT厂商显得比较沉闷。在今年7月3日召开的“2005中华医院信息网络大会”上,国际IT巨头纷纷登场献艺,而除HIS之外的国产厂商参与度就不高。其实,华为3com、联想、浪潮、紫光等厂商也都推出了数字医疗解决方案,但无论是宣传力度还是市场份额都不占优势。这一点,从计世资讯调查的“2004年中国医卫行业主要IT产品保有量分布状况”结果中就可见一斑:除了台式机之外,国产品牌的市场占有率都偏低。
从市场调查和用户反馈来看,医疗行业已出现向大厂商、大品牌集中的趋势,这一点也应引起国产厂商的注意:如果未来要在这个市场大有作为的话,还是要及早铺垫基础。
嗜热菌与火山口
美国法律、政策,导致医疗成为最重要的IT市场。
大众性癫狂的背后,往往是深刻的经济、社会原因。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信息管理中心主任沈韬认为:美国法律的高压与政策的高温,刺激了美国医疗机构和厂商。
急欲寻找市场突破的IT公司成为火山口的嗜热菌,所以,无论是美国的服务器厂商、数据库厂商、网络厂商,还是芯片厂商、安全厂商,都热切地投入这一市场——由于评估方式的不同,美国医疗市场的价值被估计在10亿到170亿美元之间。
美国医疗机构面临着的法律压力主要来自“医疗保险流通和责任法案”(Health Insurance Portability and Accounting Act,HIPAA),这部颁布于克林顿时代的法律主要用于理顺医疗行业的数据信息,它要求在处理医疗保险申述时候使用统一的电子数据标准,而且医疗机构与保险公司必须改善其数据库与网络的安全,以保证患者的私人记录信息不被泄露。
2004年2月,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还发布了一个新规范,要求药品以及血液和血液制品等生物产品,必须在标签上采用条形码。FDA预计医院将投资72亿美元在条形码技术改造方面,这一新的条码规范能够在未来20年内预防近50万起医疗事故和输血造成的事故。72亿美元,一个新规范又启动了一个大市场!
美国政府对医疗卫生信息技术也非常重视,现任总统布什在2004年1月20日在发表国情咨文时提出:“要在10年内,使大多数美国人拥有电子健康记录(Electronic Health Record,EHR)——将医疗保健记录计算机化,我们可以避免严重的医疗差错,降低成本,并提高医疗水平。”为切实推动这一计划,美国政府2004年4月设立了副部长级的卫生信息技术协调官职位。
法律的高压与政府的倡导,极大地激发了美国厂商的雄心。美国医疗卫生信息与管理系统协会HIMSS(Healthcare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s Society)被视为业界兴衰的晴雨表,在今年2月13日召开的HIMSS2005盛况空前,参会人数达到了23000人、700多家参展商的规模。当然,美国医疗信息化发展到今天,除了法律驱使、政策引导之外,技术、方案与应用等日渐成熟也是主要原因。
中国红箭头高昂
说起来中国医疗市场真不小,已被公推为潜力股。
国际厂商的热情燃烧到中国,但并非水不涨船就高:美国是已经喷发的火山口,而中国市场是被期待中的活火山。
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虽然与其他行业相比仍然基础较弱,但增长的势头很猛,并被评价为需求旺盛、后劲十足。IBM大中华区CEO周伟火昆就曾把未来5~10年的金矿定向到医疗行业,并表示医疗行业的发展一定需要运用IT技术,而不光是传统的HIS。
中国有医院6万多家,县级以上医院1.7万余所,2005年底中国医疗产业的总体市场价值预计将达6400亿元。如果按照《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年)》规定的1~3%信息化投入比例的话,摆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一个60亿~180亿元的大市场。一些医院正在将IT投资从过去的立项性投资,改变为持续性投资;而且一些三甲医院的信息化投资正在接近年收入的1%。
据计世资讯调查,2004年医卫行业IT产品采购合计35亿元。而在未来几年的发展中,中国医卫行业信息化建设将高于世界平均速度,保持在24%以上的速度,直到2008年投资才趋于稳定,届时IT采购规模可能达到79亿元。此外还有卫生部官员宣称:今后三年,国家每年将对医疗卫生系统投资80亿元,以前这一投资为10亿元左右。这些数字或许都不够精确,但综合起来可以帮助我们描绘出未来市场的大致轮廓。
中国政府的导向和政策拉动作用也日渐明显。《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年)》规定:到2010年,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卫生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其余地区卫生信息化建设要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前列。此外还规定:至2006年,拟建立5~8个区域卫生信息化示范区,实现区域内各卫生系统信息网上交换、区域内医疗卫生信息集中存储与管理,资源共享的卫生信息化区域,总结经验后,逐步推广;至2008年,在城市地区基本实现预防保健机构与卫生行政部门之间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逐步将网络延伸到乡镇卫生医疗机构……实现这些目标的每一步,就是IT产业掘金采银的过程。
《电子签名法》的实施通过,也已经给医疗机构带来了一些法律方面的引导。如果说2003年医疗信息化上涨还被评价为SARS之后的应激反应,随后这两年的稳步上扬,毫无疑问标志着中国医疗信息化走向深度与广度。
20年发展之现状
中国医疗信息化相对落后,但日趋理性、活跃。
在美国不少医院中,病人来看病,只要报出自己的社会保障号码,就可以开始诊疗过程,医生办公桌上的笔、病历纸、化验单等被一台台电脑所取代。甚至,在美国如果一家医院无法提供电子病例,病人就可能拒绝在此就诊。
中国显然还没有发展到这个应用阶段。根据计世资讯2004年11月公布的统计结果,目前8%的国内医院处在单机应用阶段,19.4%处在基础网络建设阶段,43.4%处于系统建设阶段,21%处于系统整合阶段,6.5%处于业务整合阶段,1.7%处于成熟阶段。即使与国内金融、电信、电力和石油等其他行业相比,医疗信息化也相对落后。
HIS建设通常被分为三个阶段: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阶段(HMIS);医院临床信息系统建设阶段(HCIS);区域卫生信息系统阶段(GMIS)。我国目前大多数医院还停留在第一个阶段,也就是只做到了医院管理流程的计算机化,而不是真正的医疗信息化。不过,目前国内也有10%~20%的医院在进行临床信息系统的一些探索,深圳、广州、上海、北京等地也在进行区域卫生网的积极建设,但即使是上述地区,大多数医疗机构的信息共享也还无法实现,各自为政、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状况依然普遍。
中国现阶段的医疗信息化发展水平也不均衡。在记者走访的301、北京协和医院,都已经全面运行HIS、PACS(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和LIS(检验信息系统)、Wi-Fi移动工作站等,而大多数国内中小医院则还没有建立HIS系统。这就导致HIS市场分化,高端呈现出专业化分工趋向,而低端市场规模继续膨胀。
还有一些新迹象。协和医院信息中心主任李包罗教授评价说:提供数字医疗解决方案的供应商与产品创新空前地活跃;医院的IT投入增加理性成分,有着更清晰的预期,并且准备更加充分;卫生部计划在今年年底以前,在全国选出10个医院作为示范数字医院试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沈韬主任近半年来的日程表上,排满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推介会、交流会,由此也可见供应商们开拓市场力度之强。不过在他们罗列的一串活跃在医疗行业的IT企业、合作伙伴名字中,几乎也没有几家国产厂商。
孙悟空的紧箍咒
谁让医疗信息化大大落后于金融、电信甚至超市?
IT厂商在耐心地等待着中国医疗信息化行情,因为有一些因素让他们无法操之过急。
首先是投入。相对于美国2~4%(年收入中用于IT系统的建设和运营的比例),中国的医疗信息化投入一直低得多,有千分之一之说。协和医院信息中心主任李包罗教授说:资金的困难可能是让不少CIO都头痛过的问题,但因为医院是一个复杂的信息加工厂,大家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就是医院能够投入的资源和要解决问题的复杂度相差甚远。
由于当前的医疗体制所限,医院的信息化主要靠自力更生,边积累边发展。由于病人涌向大型医院,很多小医院门可罗雀,收入都是问题,信息化投入自然更要打个问号了。而对应的现实是:医疗信息化的成本不菲。据新华社报道,2004年由财政部、科技部创新基金扶持完成的“数字化诊断中心”需投资500万元;而通常情况下,建设一套完整的HIS系统需要投入几千万甚至上亿元。
沈韬认为,如果投资体制不发生变化,未来几年内中国医疗信息化行业并不会出现期待中的井喷行情,而只能是平稳增长。他与李包罗教授都曾呼吁采取信息化投资补偿机制—铁道部采用这一机制,3年内收回了14亿元的联网售票的信息化投资。而医院目前不被允许采用这种机制,导致了很多医院认为建信息系统就是纯投资,更愿意投资购买一些马上可以产生效益的先进医疗设备。
其次是医疗行业的复杂性。由于医疗本身专业性强,并且业务种类繁多、流程繁琐,还有大量的数字化医疗设备要集成,所涉及的信息包括文本、图形、图像、视频等,复杂程度自然非一般行业所能比拟。据说,IBM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尝试过开发和在医院中实施HIS系统,原以为把政府和其他行业用得很好的财务管理系统照搬过来就行,结果由于轻视了医疗环境的复杂性而失败,投入1500万美元买了一个教训。而我国开发大型医疗信息系统还十分缺乏经验,开发的失败率很高,风险度很大,这也是众多医院不敢在建设大型医疗信息系统方面冒险的主要原因。
来自医院的障碍还包括管理、观念因素。北京医院2004年建成PACS系统,但当临床医生调取PACS系统内的病人信息时却出现了难题,病人入院后没有统一编码,在不同科室的代码不同,这样只能按照传统的流程—放射科出片后再人工送给临床医生,才能诊断病人的病情,这使得PACS的价值大打折扣。
国外有种说法,“CIO和CEO是要坐在一个板凳上的。”但是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信息技术部门目前在医院当中还基本属于附属、保障机构,IT人员的地位和待遇偏低,很难吸引和留住高级人才。因为李包罗接近退休年龄,协和医院年初就发布了公开招聘信息中心主任的启事,但应聘者寥寥,符合要求的更寥寥。这一方面是因为既熟悉医院各个业务环节又熟练掌握最新计算机专业技术和医院业务管理的专业复合型人才非常稀缺;另一方面也正如李包罗的“旁白”:待遇太低,高人不来。
IT存在供血不足
尤其缺乏咨询与方案,医院大多自己号脉自己煎药。
IT厂商只有让自己的产品、方案和服务与需求匹配,才能在医疗这个大金矿里获得最大化的效益。但实际情况并未尽然。
“医院在信息化需求方面持续快速增长,投资力度越来越大,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市场上找不到满意的公司和产品”,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学信息中心主任何雨生举例说,国内电子病历的研究和应用比较热,南方一些地区医院招标HIS,甚至将电子病历作为招标入围条件,但国内厂商的研发投入力度明显不足。他说,美国优秀的EPR/EHR产品对于中国用户来说,除了需求和使用习惯不同外,1万美元一份的授权价格也是中国医院很难接受的。尽管中国医院信息化虽然需求旺盛,但是投入不大、软件费用过低,致使中国HIS厂商的规模都不大。
何雨生主任还谈到,HIS遇到管理和技术的瓶颈,需要较大投入进行基础性研究,但国内IT厂商普遍缺乏这方面的能力。美国德克萨斯大学休斯顿医疗中心医疗信息学院副院长张家杰也表示,根据一项最新的调查,半数以上的医疗信息系统项目都以失败告终,不是因为软件和硬件有什么根本缺陷,而是因为没有系统地考虑可用性等人为因素。这一现象的根源就在于目前很多开发商往往根据各自的技术水平发展相应的医疗信息系统,缺乏对医院业务需求的深入研究,因而忽略了在医疗业务目标、管理思想等环节上的体现,导致了系统“有形无神”。
由于低水平应用开发的普遍存在,也导致了系统千差万别,缺乏规划和规范。当前,日渐庞杂的信息系统如何集成,已经成为大型医院迫在眉睫的难题,而其中的标准化问题也成为大小研讨会的核心议题之一,卫生部正在逐步启动我国的卫生系统标准,显然“乱竖烟囱”现象未来将得到治理。不过,目前无论是厂商还是医疗机构的研发队伍规模小而分散,都成为摆脱低水平研发的拦路虎。
“引进专业的第三方服务”,被作为专家建议提出来。Gartner研究公司曾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美国医疗机构将大部分的HIPAA预算都花在咨询服务与内部人员配置上了,当时只有11%的受访保险公司和13%的受访医疗机构没有进行过咨询。Gartner断言:“这些机构拖延得越久,他们今后付出的代价就越大。”
而根据计世资讯的调查,医卫行业企业IT产品采购方式中,直接招标、邀标、向厂商和分销商采购的比重合计占到87.3%,通过系统集成商和解决方案供应商的仅为9.2%。我们从中找不到专业第三方咨询的比重。个别医院的意识开始到位,才发现既熟悉医院的运营规则和业务流程,又深谙信息技术的运用、具有医院信息化实施经验的服务商不好找,“缺乏第三方咨询”成为当前市场又一呼吁。同仁医疗产业集团上半年就如何引入第三方咨询召开了三次研讨会,对照两个前提条件总感觉挑不出称心如意的,最后选定了IBM,又开始为探索合作模式而操心。“咨询”这一绝不新鲜的事物,竟然让同仁集团还有成为“先烈”的隐忧。
尽管有上述不足,但是中国医疗信息化大潮势不可挡,并已经给无线、网络、存储、安全、软件、集成等领域带来巨大商机和挑战。
IT,如何与医疗匹配?
无线:领先其他行业
案例:Wi-Fi:协和、301医院分别在60多个病房、6个病区建立了移动医护工作站,医生和护士可以在病床前随时进行生命体征数据、医护数据的查询与录入,医生查房、床边护理、呼叫通信、护理监控、药物配送等应用。
RFID:2005年4月18日,在血液中心自动识别系统演示会上,国内专家演示了利用RFID识别血液、记录血液流程的应用。深圳市妇女儿童医院采用RFID技术制作新生儿出生登记卡。
手机:2004年,北京市卫生局、摩托罗拉和MedDay公司在中国组建联盟,对北京部分医院的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实施为期6个月的疾病监测和管理跟踪治疗。
点评:这里所讲的无线应用包括Wi-Fi无线局域网技术、RFID技术以及GSM/GPRS手机通信技术等。
医疗信息化整体落后,但无线应用领先于其他行业,尤其是Wi-Fi技术。它比较成功的行业应用之一就是移动医护工作站,充分发挥了简化流程、降低成本的优势。
RFID的价值将在医疗行业发挥得淋漓尽致,但距离普及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倒是手机短信挂号、查询检查结果的应用,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很方便病人。
网络:升级压力巨大
案例:北京天坛医院同步推进HIS和PACS系统,由于PACS需要处理大量的影像信息,后来架设了千兆带宽的光纤网络。
北大三院在原来的星形结构快速以太网不能满足应用需求后,在维持总体结构不变的前提下组建第二套千兆光纤网络。两个网络并存,并且从物理上独立,原来的网络为“管理信息网”,新建的网络为“科研办公网”。
点评:从一些大型医院披露的信息来看,基本上都是临床信息系统中的PACS、LIS等的上马,导致了骨干网络升级到千兆。这是因为新系统传输大量图形图像,高带宽、高可靠的网络成为必要条件。窥一斑而见全豹,中国医疗信息化正从管理信息系统(HMIS)阶段向临床医疗信息系统(CIS)、区域医疗信息网络(GMIS)两个阶段迈进,在这一过程中,蕴含着网络建设和升级带来的商机。
存储:PACS成败的关键
案例:天坛医院有260台终端医生工作站,医生已经习惯用PACS系统浏览、诊断CT、MRI、CR、DR、DSA等图像。存储系统是NAS和SAN的混合结构,第一级挂800G容量,超过半年以上的数据使用较廉价的IDE硬盘存储,定位“半年”是因为估计半年以上的数据的再次访问几率大幅降低。可保证2秒左右调阅CT图像,基本能满足医生的要求。
点评:医院信息数据特点是海量、复杂,并且对安全性、实时性要求较高。而现在医院的经费又比较有限,如何通过合理的存储管理战略和相应的存储架构而使得上述要求都能得到合理满足,同时又将医护的有效性与成本实现平衡,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之一。现在医院一般采用SAN-NAS汇聚的存储架构,是提高系统性能的有效途径。
有分析数据说,PACS产生的数据将占到医院数据存储量的99%。也有人断言,为PACS系统建立一个优秀的存储系统,也就完成了整个PACS系统建设的90%工作。这些数据未必精确,但毫无疑问,PACS应用将带来医院存储需求的极大增加。
出于法规遵从以及成本、管理等方面的考虑,建议医院及时参考一些新的存储技术,比如虚拟存储技术等。
安全:不再是句虚话
案例:1999年5月的一个夜晚,中山市人民医院信息中心的工程人员们断开了计算机房所有的网线,拆卸五十多台机器的机箱,给所有的机器加装软驱,然后一台台地杀毒……
点评:上述事例是发生在几年前,他们通过拆卸软驱来保证安全,然后通过加装软驱来杀毒的做法,在今天看起来那么可笑,但是相信这样的事在今天的某些地方依然会发生。
应用到了一定程度,对网络和服务器等硬件设施自然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关注安全可靠也就不再是医院口中的套话,但关键是如何被落到实处,真正建立一个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
软件:杜绝时弊贴近需求
案例:据某省医院系统的应用调查显示,几年来总共开发的262个项目中,工资系统就有41个,医疗统计21个,人事21个……重复率达70%之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点评:据计世资讯分析,在未来几年中,随着医疗行业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高,软件和服务的投资比重将逐年增加,到2008年软件投资比重将达到27.6%。但即便如此,也还是和美国有比较大的差距。根据HIMSS2004年的数据,美国医疗机构系统建设的费用比例一般是硬件:软件:人员培训和咨询费用=1:1:1。而我国目前HIS建设费用主要花在硬件投资上,大约占总费用的80~90%,而且几乎不存在咨询服务的角色。
在这个过程中,要杜绝案例中提到的低水平重复开发时弊,同时贴近医院需求,开发出他们满意的产品和方案。
集成:架构如何“长治久安”
案例:协和医院自1995年正式引入一体化医院信息系统以来,到2005年又进入新的十字路口。如果10年前面临的挑战是集中(Centralization),今天面临的挑战就是集成(Integration),后者要复杂得多,目前国内还没有成功应用的案例。
点评:医院信息系统被称为世界上最复杂的企业级信息系统,没有一个单独的公司,或者一个单独的信息系统能满足一家医院全部的信息管理需求。对于医院信息系统的集成来说,不仅要考虑到一般的基于普通新老系统的集成,还要考虑到各种异构平台的不同应用中的复杂集成问题。
协和医院信息中心主任李包罗教授被视为业界的“No.1”,但他也苦恼:他思索着什么样的核心架构能“长治久安“,满足未来10年以上的应用需求?以前还有国外应用可以参照,如今这一问题却没有现成的样板和答案。李包罗开了个玩笑曰: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医疗信息化接近IT的前沿阵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