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支付悄然兴起 上海开始小范围商业试用
近日从中国移动了解到,目前在上海的五角场、浦东陆家嘴、八佰伴三个商圈,支持非接触式移动支付的POS机已超过了300台,共有5家商业银行和800部特制手机参与了由中国移动和中国银联合作推出的小范围手机支付的商业试用。
手机支付,一个看似陌生的名字,然而,这样一种全新的支付方式正在中国,在上海悄然兴起。
什么是手机支付呢?手机支付也称为移动支付(Mobile Payment),简而言之,就是允许移动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通常是手机)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
本报专业技术专家猛士向我们介绍:“手机支付两种方式有两种:第一种途径是费用通过手机账单收取,用户在支付其手机账单的同时支付了这一费用,在这种方式中,移动运营商为用户提供了信用,其范围仅限于下载手机铃声等有限业务。第二种途径是费用从用户的银行账户(即借记账户)或信用卡账户中扣除,在该方式中,手机只是一个简单的信息通道,将用户的银行账号或信用卡号与其手机号衔接起来。通过软件,可以支付水、电、煤等公用事业费用,甚至是购买各类电子票券。也可以通过手机内置集成的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近距离通信)技术,完成各类预付卡交易。”
我们这里所指的手机支付还是偏向于第二种途径,这样的支付方式是现在国际上最为流行的,也是目前在国内飞速发展的一种全新的支付方式。其实在2005年,上海已经有了手机支付的服务,最早还是在支付水、电、煤等公共事业方面,通过和银行卡的捆绑,用户通过手机就能足不出户轻松的缴付各类的费用。上海移动推出的手机钱包就是这么一项手机支付的方式,手机钱包以银行卡账号为支付账号,建立手机号码与银行卡账号对应关系,通过短信、WAP等接入手段,完成为手机充值、缴纳公共事业费、购买电影票、保险和彩票等小额支付,目前上海地区的手机钱包用户数已超过30万用户。
据猛士介绍,现在最为流行的手机支付方式,除了和银行卡捆绑,通过软件完成交易之外,还有一种叫做NFC的技术,也就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距离通信)。它可以满足任何两个无线设备间的信息交换、内容访问、服务交换,并且使之更为简约——只要任意两个设备靠近而不需要线缆接插,就可以实现相互间的通信。这将任意两个无线设备间的“通信距离”大大缩短。实现非接触式移动支付。
一位有多年手机研发经验的技术专家告诉记者:“实现手机支付只要在手机中植入一块类似SIM卡的“金融芯片”,上面有特定用户的相关金融信息,其功能类似银行卡,它同时又和机主的个人信息捆绑,以保障使用安全。“
他表示:“手机支付的工作原理是将用户手机号与用户本人的某个指定银行卡账号建立对应关系,把手机“变”成了一个随身携带的POS机。使用时只要将特制的手机往银联POS机的感应区域上轻轻一照,机器显示栏里就会出现一笔对应的消费金额,用户输入支付密码并按下了确认键后,POS机会很快显示交易是否成功,整个过程和信用卡支付几乎没有区别。”
现在诺基亚已经在中国的广州、厦门和北京三地进行试点,也推出了诸如6131i、3320等几款支持手机支付功能的手机。从记者了解的情况来看,一些国际知名的手机厂商也开始纷纷涉足这个全新的市场。摩托罗拉、三星、都是NFC联盟的成员,也都有望在不久的未来推出带有手机支付功能的产品。
上海仅仅交通一卡通的活跃用户就超过1500万张,而整个手机支付市场的规模将超过20亿人民币,在不久的未来,很有可能,每个人手里的手机都涵盖的交通卡、银行卡等功能,出门只需要带上手机,就能在各大商场、影院、超市完成消费支付。
记者电话采访了在国外手机支付领域有比较成功经验的花旗银行业相关技术人员,他表示:“NFC技术在国外已经比较普及,逐渐已经将芯片和SIM卡相互融合,这样用户在消费的时候只需要刷一下手机就可以完成支付,这样省去了输入密码的繁琐,同时也增加了安全性。在国内,鉴于网络性能,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完全性,在移动支付以及安全性角度来说是一个瓶颈,这也是我们最近一直在研究的。”
当然作为一种全新的支付方式,在发展的初期必然也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支付的安全性问题,当用户的手机丢失之后,账号的安全如何来保证,这些都是厂商和服务商需要去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