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正文

RFID:中国未来标签行业市场的发展

作者:不详
来源:RFID世界网
日期:2007-03-04 11:46:10
摘要:当国外的RFID 技术在研发应用方面进行得热火朝天时, 中国的RFID 市场似乎还风平浪静, 其实未必, IDC 市场数据表明, 虽然2005 年整个RFID 在中国的市场容量仅为4.7 亿元, 但到2009 年就会膨胀到58.7 亿元, 其年复合增长率大约是65.6%。
 当国外的RFID 技术在研发应用方面进行得热火朝天时, 中国的RFID 市场似乎还风平浪静, 其实未必, IDC 市场数据表明, 虽然2005 年整个RFID 在中国的市场容量仅为4.7 亿元, 但到2009 年就会膨胀到58.7 亿元, 其年复合增长率大约是65.6%。中国的RFID 市场蕴藏着巨大商机。一条完整的RFID 产业链已经在我国逐步形成, 标签制造商主要使用封装完毕后的标签材料进行后续加工, 处于产业链中的第五个环节“标签材料的后续加工”。本文作者根据调查, 提出中国的RFID 标签供应商应该关注传统制造业、物流行业、政府强制性推广项目、医疗垃圾行业和医疗药品管理领域等领域, 这将是未来标签行业的利润新增点。 

    目前传统的标签行业已经处于一个激烈过度竞争的产业。原材料的飞涨, 产品价格的不断走低, 使得标签制造商和相关供应链成员如纸张薄膜供应商、油墨供应商、版材和制版商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如何才能走出目前的泥沼, 找到标签行业利润的新增点呢。笔者认为未来10 年内, RFID 标签可能是一个好的选择。 

    中国RFID 标签市场的发展情况 

    据高科技咨询机构In- Stat 最新出炉的研究报告, RFID 技术正在以一种空前的方式在中国市场普及应用,2005 年该市场使用的RFID 标签数年超过了1 亿个, 而到2009 年中国使用的RFID 标签数量将超过29 亿个。从2005 年到2009 年, 中国市场最大的RFID 标签应用将是第二代居民身份证, 在这新一代身份证中将嵌入RFID 标签。目前中国人口已经超过了13 亿, 无疑中国第二代身份证更换项目将是全球最大的RFID 标签应用项目。预计到2008 年底中国将更换10 亿张居民身份证。
 
    目前我国RFID 的应用主要在中低频的领域, 也就是说主频小于30 兆赫兹, 随着第二代身份证的换发, 将迎来2006 年- 2008 年我们RFID 中低频应用的一个高潮, 预计到2008 年第二代身份证换发以后, RFID 中低频出现一个回落, 此后, 高频应用将会快速增长, 预计2010 年中国将会迎来RFID高频应用的一个巨大的爆发性的增长。 

    而IDC 市场数据亦表明, 虽然2005 年整个RFID 在中国的市场容量仅为4.7 亿元, 但到2009 年就会膨胀到58.7 亿元, 其年复合增长率大约是65.6%。该咨询机构的研究报告还指出, 从2008 年开始, 中国零售产业消耗的RFID 标签数量将超过第二代居民身份证RFID 标签的消耗量, 成为RFID 标签的第一大用户。 

    一条完整的RFID 产业链已经在我国逐步形成, 产业链中包括七大主要环节, 一个是标准的制定, 现在x在国家标准委的主持下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 第二是RFID的芯片制造和设计; 第三是天线设计和制造; 第四是封装, 把天线和芯片封装到一块, 能够读写; 第五是标签材料的后续加工; 第六是系统和数据管理软件平台的构建; 最后是RFID 应用系统的开发。而标签制造商主要使用封装完毕后的标签材料进行后续加工。处于产业链中的第五个环节。因为RFID 标签与传统标签加工方式是有区别的, 从滚筒产生的机械压力以及薄膜材料在移动中产生的静电可能对RFID 标签造成破坏, 所以产品在加工和后工序期间对原材料处理需要进行改进以保证较高的产品合格率和稳定性。 

    中国的RFID 标签供应商应关注的产业 

    传统制造业 
    笔者认为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制造业中仓储、物流系统庞大, 应用可以反复使用的RFID 芯片可以帮助企业减少短货现象、实现差异化生产、快速准确获得物流信息, 同时还可以把整个供应链在此基础上进行规划, 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 
    而在消费品的零售领域应用则多为一次性的, 容易受到成本的制约, 同条形码相比, RFID 明显不具有成本优势。而制造业则不同, 可以反复使用,应用越多成本就降得越低, 就基本不存在成本问题, 所以制造业将是拉动RFID 中国市场的突破口。 

    物流行业 
    物流行业更是走在技术的前沿。 
    TNT 公司目前正在进行第二代技术的第二阶段测试, 2006 年一季度就在中国至欧洲大陆的线路上大范围使用。据了解, TNT 中国在2003 年就开始测试第一代RFID 技术。除了TNT,目前DHL、联邦快递等洋快递均已开始测试RFID 技术, 计划在近期采用。第二代标准的一项新特性就是速度或数据传输速率( 即“比特位”) 高于第一代标签。与第一代标签相比, 第二代标签能够以高达8 倍的速度发送数据、响应命令。从理论上来说, 这种更高的比特率每秒可以读取更多数量的标签。从储存容量上来讲, 第二代标签支持长达256 位的电子产品编码(EPC) ,而第一代标签支持最多96 位的电子产品编码。 
    业内人士指出, 洋快递争先恐后地采用RFID 技术, 主要是想争抢中国市场。从2006 年开始, 中国快递业将向外资全面开放, 谁能将客户的货物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快的速度送达目的地, 谁就争得更多市场份额。RFID技术似乎能帮助快递巨头达成如此目的。
 
    政府强制性推广项目 
    政府的强制性推动会对RFID 市场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中国第二代身份证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其他例如中国铁路已完全实现了无线射频技术(RFID)的监管, 但没有开放。像这样一些平台的建设, 都会促进整个物流领域RFID 的应用, 所以政府的作用是极大的。政府在推进物流信息化的过程起到了政府监管等积极的推动作用, 比如海关对保税物流的集装箱监管、药监局对药品物流的监管、公安监督部门对物流车辆的监管等。 

    医疗垃圾行业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 医疗垃圾未来也是可能受到政府监管的项目。日本垃圾管理公司Kureha 开始检验RFID 能否用于跟踪医疗垃圾的试验。这是亚太地区第一个利用RFID 跟踪医疗垃圾的试验。试验的目的是检验RFID 标签技术是否能有效地在医疗垃圾运送给处理场过程中跟踪它们。主要目标是利用跟踪系统确定医院和运输公司的责任, 防止违法倾倒医疗垃圾。Kureha 使用的纸箱和塑料容器上将配备RFID 标签, 信号接收天线将安装在IBM 的RFID 解决方案中心。 
    试验将分析信号的灵敏度和数据读取精度参数。如果试验一切顺利, 设在日本福岛的Kureha 总医院将在不久的未来部署RFID 系统, 跟踪医疗垃圾。 

    医疗和药品管理领域 
    RFID 可以实现快速登记挽救生命。对所有病人进行快速身份确认, 包括姓名、年龄、血型、亲属姓名、紧急联系电话、既往病史等, 完成入院登记并进行急救。 
    在日常的医疗活动中, RFID 可作为正确有效的病人标识来降低医疗事故, 完善医疗管理。医院对病人明确标识应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提供确切的病人身份标识, 且标识准确而且统一, 涵盖医院的各个相关部门; 建立病人与医疗档案、各种治疗活动的明确对应关系; 使用可靠的标识产品, 确保病人标识不会被调换或丢失。 
    通过使用特殊设计的病人标识腕带( Patient Identification Wristband) ,将标有病人重要资料的标识带系在病人手腕上进行24 小时贴身标识, 能够有效保证随时对病人进行快速准确的识别。同时, 特殊设计的病人标识带能够防止被调换或除下, 确保标识对象的唯一性及正确性。此外新生儿和刚刚出生的幼儿, 特征相似, 理解和表达能力欠缺, 如果不加以有效的标识往往会造成错误识别。因此对新生儿的标识犹为重要。 
    RFID 标签制造商直接面对着终端客户, 只有密切关注一些潜在的高增长行业, 把握时机切入相关市场, 才能获得未来利润的新增点。 

    射频识别技术的发展可按十年期划分如下: 
    1940 年- 1950 年: 雷达的改进和应用催生了射频识别技术, 1948 年奠定了射频识别技术的理论基础; 
    1950 年- 1960 年: 早期射频识别技术的探索阶段, 主要处于实验室实验研究; 
    1960 年- 1970 年: 射频识别技术的理论得到了发展, 开始了一些应用尝试; 
    1970 年- 1980 年: 射频识别技术与产品研发处于一个大发展时期, 各种射频识别技术测试得到加速。出现了一些最早的射频识别应用; 
    1980 年- 1990 年: 射频识别技术及产品进入商业应用阶段, 各种规模应用开始出现; 
    1990 年- 2000 年: 射频识别技术标准化问题日趋得到重视, 射频识别产品得到广泛采用, 射频识别产品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2000 年后: 标准化问题日趋为人们所重视, 射频识别产品种类更加丰富, 有源电子标签、无源电子标签及半无源电子标签均得到发展, 电子标签成本不断降低, 规模应用行业扩大; 
    至今, 射频识别技术的理论得到丰富和完善。单芯片电子标签、多电子标签识读、无线可读可写、无源电子标签的远距离识别、适应高速移动物体的射频识别技术与产品正在成为现实并走向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