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中国物流发展报告会关注RFID技术
作者: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研究室整理
来源:RFID世界网
日期:2007-03-04 11:46:25
摘要: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主办的“2007中国物流发展报告会暨第13次中国物流专家论坛”于2007年1月12日在北京举行。
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主办的“2007中国物流发展报告会暨第13次中国物流专家论坛”于2007年1月12日在北京举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陆江,常务副会长丁俊发,副会长何黎明、戴定一、崔忠付,中国物流学会兼职副会长王宗喜、汪鸣、沈绍基、张锦、宋远方、鞠颂东、王佐、冯耕中等,与来自各地政府有关部门、物流企业,物流研究、教育机构以及媒体的代表近300人出席。何黎明、沈绍基、汪鸣、崔忠付副会长分别主持了会议。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回顾与展望:‘十一五’开局之年的中国物流”,分为物流综合、专业物流、行业物流和调查报告4个板块,共有12位专家做了主题演讲,并对联合会、学会2006年所作的5个重点研究课题报告进行了发布。报告在提及报告建议在物流信息化建设方面建议,加大对RFID技术、标准的开发与应用的投入。
以下是“2007中国物流发展报告会暨第13次中国物流专家论坛纪要”全文
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主办的“2007中国物流发展报告会暨第13次中国物流专家论坛”于2007年1月12日在北京举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陆江,常务副会长丁俊发,副会长何黎明、戴定一、崔忠付,中国物流学会兼职副会长王宗喜、汪鸣、沈绍基、张锦、宋远方、鞠颂东、王佐、冯耕中等,与来自各地政府有关部门、物流企业,物流研究、教育机构以及媒体的代表近300人出席。何黎明、沈绍基、汪鸣、崔忠付副会长分别主持了会议。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回顾与展望:‘十一五’开局之年的中国物流”,分为物流综合、专业物流、行业物流和调查报告4个板块,共有12位专家做了主题演讲,并对联合会、学会2006年所作的5个重点研究课题报告进行了发布。本次论坛通报的主要情况和提出的主要观点有:
一、关于2006年中国物流发展形势和2007年展望
联合会会长陆江在致辞中谈到,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物流业稳定快速发展的一年,从总体形势看:一是现代物流的产业地位得以确立;二是物流业主要经济指标继续平稳较快增长;三是我国物流市场全面开放;四是物流企业快速成长;五是企业物流转移外包速度加快;六是港口物流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更加明显;七是物流设施设备向大型化,管理向集约化和信息化发展;八是物流行业各项基础工作全面深入扎实推进;九是物流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十是行业调查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当谈到2007年物流发展趋势时,他指出,2007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年。从全行业的角度来讲,要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贯彻落实“十一五”规划纲要,制定全国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第二,从解决物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入手,推进现代物流产业政策的落实;第三,关注生产资料物流的发展,促进企业物流运作模式转型;第四,做强做大物流企业,培育自主物流服务品牌;第五,统筹城乡物流发展,加快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建设;第六,引导现代物流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扩散,促进区域物流协调发展;第七,继续深化物流行业基础工作,加强行业自律;第八,继续深入调查研究,弄清物流发展中的问题。
二、关于开局之年物流业发展的五大特点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丁俊发以“‘十一五’开局之年中国物流业的发展”为题作了演讲,总结了2006年物流业发展的五个特点:第一,物流业的产业地位在国家层面得到确立。第二,物流业稳步、快速发展,物流业的基础与外部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2006年,社会物流总额保持快速增长,工业品物流总额(增长16.4%)与进口物流总额(增长25.2%)的增长,是推动物流总额增长的主要因素。物流业增加值增长12.1%,占服务业全部增加值的比例从2005年的16.5%提升到17.1%,说明物流业在服务业中的主体地位。第三,整合与细分成为中国第三方物流的主旋律。表现在:制造企业与流通企业物流外包释放速度加快,第三方物流市场逐步细分,第三方物流企业占物流市场的比例有所提高,物流企业资产整合、重组、上市,重新洗牌已经开始,区域物流、产业集群物流成为物流探索新的重点。第四,物流领域已成为外资新的投资热点。国外资本最终的目标是进入中国的服务业,占领中国的服务贸易市场。在中国的服务业中,现代物流业是一个重点。第五,物流业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得到广泛关注。他认为,2007年中国物流业作为一个新兴的服务产业,仍然将加速发展,但与国民经济一样,也要从“又快又好”向“有好又快”转轨,要注重物流业发展的质量。
三、关于第三方物流发展
中邮物流有限责任公司运营总监代刚以“2006年中国第三方物流发展回顾与2007年展望”为题做了演讲。他指出:2006年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情况:一是第三方物流市场进一步增长。预计2006年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规模将超过1300亿元,比上年增长30%左右。2006年第三方物流市场在增长中出现以下新趋势: 1.生产企业的物流需求更加注重供应链整合与管理;2.电子商务的物流需求正逐步得到释放;3.经销商物流成为物流市场需求的新领域;4.高端物流市场需求全球化趋势明显;5.农村物流市场得到广泛关注。二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在竞争中整合。外资企业利用自身优势开始竞争国内物流业务,独资步伐加快,网络布局进一步完善,服务能力和品牌形象不断提升。内资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苦练内功,提升运营水平;实行强强联合,共同拓展市场;抓紧投资布局,构建网络迎接挑战。三是第三方物流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
当谈到2007年第三方物流展望时,他指出:一是市场前景较好但需求增幅趋缓。二是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物流企业面临结构调整。外资物流企业实现独资,已具备直接参与国内物流市场竞争的条件,国内外物流企业同台竞技的帷幕已经拉开。凭借资金和技术优势及国际化的供应链管理经验,外资物流企业在争夺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物流业务中优势凸现。民营物流企业将以外资并购和横向联合为主要运作方式,少数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为生存与外资物流企业结盟成为可能。中小型物流企业将通过本地化和专门化业务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国有大型物流企业更加注重运营规模和效益,加快整合内外部资源,创新业务模式力求巩固市场成果,并择机向国外市场推进。第三方物流企业面临一次重新洗牌的考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步形成一批优良服务品牌。三是市场环境继续改善。四是物流产业技术进步与创新步伐加快,物流服务方式日益多样化。以现代信息技术,管理技术,运输技术,仓储技术为基础的集成化、一体化物流服务将加快发展,以多式联运为基础的全程物流服务,以集装箱和托盘为基础运输单元的集装化服务,以现代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为基础的一体化服务将成为未来物流服务主要方式。加快应用条形码技术和射频识别技术,提高信息采集效率和准确性;采用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数据交换技术进行企业内外的信息传输,实现订单处理、跟踪、结算等业务的无纸化成为物流企业提高营运效率的主攻方向。通过与供应商和客户的信息共享,实现供应链的透明化,运用JIT、VMI、SMI等供应链管理技术,实现供应链伙伴之间的协同商务是物流企业占据高端物流市场的必然选择和未来发展趋势。
四、关于采购经理指数(PMI)与我国经济的关系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秘书长、中国物流信息中心主任 蔡进以“从采购经理指数(PMI)看我国经济发展”为题做了演讲,指出采购经理指数(PMI)与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能够较好地反映宏观经济发展情况。
采购经理指数(PMI)是反映各国经济活动变化的先行指标,可以及时监测和预测经济与商业活动的发展变化趋势。2005年1月份,中国物流信息中心正式开始中国制造业PMI调查,基于现有数据,研究发现制造业PMI与工业经济相关指标之间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从统计数字看, PMI指数与相关的工业经济指标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相关系数达到了0.7以上,这表明可以通过PMI指数的变化情况来分析预测宏观经济形势。
他指出,从PMI看2006年经济发展呈现如下几个特点:一是经济发展的速度有所提高,发展的稳定性较好;二是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和内在活力增强;三是经济保持稳定快速增长具有坚实的需求基础;四是进出口贸易快速发展;五是市场导向意识增强,产品供应能力改善,供需关系趋好;六是我国物流配送能力提升。
从PMI看我国制造业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机械、设备制造业作为重化工业时期的引导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整体发展势头快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轻工、纺织工业发展势头强劲;三是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发展水平正在缓慢提高,但仍然低于制造业全国平均水平;四是在制造业总体保持快速发展的基本态势下,基础原材料工业表现出适应性增长。
从PMI看区域经济发展形势,东部、中部发展速度不相上下,西部同东、中部差距正在缩小。这体现了中央提出的“五个统筹”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但是由于西部地区发展的基础较差,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明显不如东、中部地区,PMI振荡较为剧烈。在谈到当前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时,他指出:一是原材料、煤电油运等生产投入要素价格持续上涨,涨势较为迅猛,我国制造业成本优势正在削弱;二是资源、能源消耗较大的粗放型、低附加值产品加工业出口快速增长,不符合国家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三是结构性供需矛盾仍然较为突出;四是随着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发展不仅受国内环境影响,而且也受到世界经济的各种因素影响,发展的环境日趋复杂。
五、关于仓储业发展
中国物资储运协会会长姜超峰以“2006年仓储业发展回顾与2007年展望”为题做了演讲,指出2006年的仓储业稳定发展,几项主要指标的增长速度都超过17%,取得了较好的业绩。主要特点包括:一是主营业务收入快速增长。2006年,样本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比上年增长23.2%。二是基于仓储业的物流增加值增长较快。配送、包装、组装、现货市场、信息服务、质押监管业务等仓储增值服务都取得了12%以上的增长速度。大部分仓储企业的业务形态都实现了综合化,实现了物流增加值的增长。三是货物吞吐量增长,货物周转速度进一步放慢。四是能源及重要生产资源仓储设施建设速度加快。五是物流园区的规划与建设进一步趋于理性,盲目发展物流园区的势头有所遏制。六是国外基金机构投资中国物流地产,从事物流地产的企业增加,物流地产供给量增加。七是物流金融业务仍然是2006年关注的焦点,物流金融产品成为几乎所有银行的热点。八是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土地政策,严厉制止以租代征,土地出让金收支纳入财务预算,以及新增建设用地大幅提高土地使用费等,将对仓储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九是保税仓库的发展势头依然不减。
展望2007年的仓储业发展趋势,他认为:一是仓储业将向着更加综合化、专业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二是品牌仓储企业将成为客户首选对象;三是仓储业将与运输业日益密切结合;四是严格的国土政策将对仓储业产生重大影响,仓库基础设施建设将向集约化方向发展。
六、关于公路货运市场
汇通天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裁、中国物流学会副秘书长翟学魂对2006年公路货运市场情况进行了点评。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汇通天下共同发布的“全国普通货物公路运价指数”分析,2006年底普通货物运价综合指数比2006年1月上涨了15.1%。其中,整车运价上涨幅度达到25.3%。运价上涨完全被油价上涨以及高速公路计重收费所驱动。2006年计重收费的广泛实施,有效遏制了超载,长途货运车辆大型化成为发展趋势。同时,货运行业利润空间进一步下降,要素成本上升的幅度明显大于运价上涨的幅度,这种“剪刀差”从根本上遏制了货运行业大型企业的发展,公路货运行业分散化经营的基本格局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不会改变。
2006年其他特点有:小型货运公司中的零担专线公司得到较快发展,速度快、服务有保障的零担专线公司正在从大城市到中型城市,从发达地区到欠发达地区拓展,形成对货运中介型“配货站”的快速替代;分散经营为市场平台性服务提供了持续的发展机会,模式清晰,规模扩张的公共服务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公路货运枢纽规模趋大,服务日益完整,以配货为核心的公共信息网络正在从地区网络发展到全国网络。
展望2007年公路货运市场的发展趋势,一是计重收费将得到进一步实施,这将导致运价继续保持在高水平上涨,整个行业依旧会在小型货运企业为主的格局中寻求发展的途径;二是货主对准时到达的强烈需求以及零拼整的显著收益,将使小型零担专线公司替代小型货运中介成为主流角色的过程进一步加速;三是面向小型货运企业的平台性服务,或者说货运行业基础设施正在面临最好的发展时机。未来两到三年内,大量专业、小型货运企业与大型公共服务平台构成的货运服务价值链将逐渐成形,这个服务链将兼备小企业的活力及大市场的规模效益,从而形成中国特色的货运市场格局。
七、关于钢铁物流业的发展
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副会长、兰格钢铁集团董事长刘长庆以“2006年我国钢铁物流业发展回顾与2007年展望”为题做了演讲。他指出我国钢铁生产规模大、速度快,多年来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和消费国。但是,我国钢铁物流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却相当落后,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兰格钢铁信息研究中心认为,伴随着钢铁供求关系的悄然变化,目前我国钢铁物流产业正处于产业转型的关键阶段,未来的钢铁物流必将进行一轮全新的产业整合。
他认为,我国钢铁物流业发展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1)缺乏整体规划,各环节没有理顺,布局不合理,物流成本很高而方式单一,物流市场无序竞争,导致整体效益不佳;(2)专业化程度不高,业态发展不平衡。目前我国钢铁企业的“大而全”、“小而全”现象使得企业的物流专业化程度低,运输、仓储水平落后,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的建设在规模和发展速度上都无法适应现代物流的要求;(3)钢铁企业或者钢材流通领域的物流管理相当滞后,物流专业人才短缺,培育也比较困难;(4)信息化程度低,现代营销和经营水平不高。目前,钢铁企业大多处于电话联系、手工操作、人工装卸较低层次的运作阶段。绝大数钢铁企业是靠纸为媒介来传递信息,无法实现钢材的现代物流,也无法在相关企业之间进行广泛交换和在相关交易者之间进行网络连接。
展望2007年,我国钢铁物流业发展趋势:一是稳定供求关系和个性化服务将成为主旋律。“门当户对”长期稳定的战略性直供份额将会扩大。单一贸易形式中间商供应份额将会缩小。加工配送的份额将大幅提高。二是物流主体的角色将发生变化,特色鲜明将成为企业存在的基础。钢铁企业及其供销机构仍将成为影响钢铁物流的重要力量。多数钢铁物流企业将以服务为主,少数企业会以风险管理为主,组合增值模式将成为主流,物流企业的数量和构成将会发生变化。大企业将成为中坚,有特色的中小企业仍有很强的生命力。三是钢铁电子商务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推广,许多企业正致力于现代化钢铁物流加工配送服务体系的建设,由钢材市场延伸的钢铁物流基地正向着大型化、专业化、网络化方向发展,促进钢铁大物流的形成。四是大型现代化钢铁物流基地遍布全国,全国各地将纷纷组建具有综合优势的大型钢铁物流企业。
八、关于汽车物流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张晓东博士以“2006年我国乘用车物流发展回顾与展望”做了演讲。他首先回顾了2006年我国乘用车物流发展情况:一是乘用车产销增长态势明显。二是各厂商更加注重整车物流运作。三是乘用车物流市场竞争性格局已经形成。目前,我国乘用车运输平均运距为1200公里左右,主要方式包括公路、铁路和水路,多种运输方式竞争性格局已基本形成。公路运输凭借着较早进入汽车物流市场以及其“门到门”的灵活性等优势占据了汽车运输市场的大部分市场份额,是目前我国乘用车运输物流市场的主体。四是汽车物流服务需求要素特征明显,厂商最为关注的是运输成本、运输安全和运输时效。他指出,当前我国乘用车物流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各种运力资源配置尚不科学;二是市场竞争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三是物流服务的综合性与增值性表现不足;四是乘用车物流服务的国际化有待加强。我国汽车物流未来发展趋势:一是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二是综合运输与物流服务体系将进一步完善;三是汽车零部件物流发展前景广阔。
九、关于我国制造业物流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06年重点研究课题《中国制造企业物流现状及政策建议》重点调查了我国制造企业物流发展情况。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副总经济师何辉代表课题组作了发布。总体来看,我国制造企业物流发展现状:一是制造业物流快速增长,1991年以来制造业物流总额年均增长23%以上;二是制造业物流是社会物流需求的绝对主体,制造业物流总额占社会物流总额比例为70%左右,且在不断上升;三是企业内部普遍拥有一定的物流基础设施,内资企业明显大于外资企业;四是企业物流外包比例提高;五是生产线物流系统有大幅改善;六是物流系统有所改善;七是现代物流技术与产品在企业物流作业中开始得到应用。
课题报告认为,目前我国制造业物流处于由传统配销(distribution)向综合物流(logistics)过渡阶段,呈现出多种物流方式共存的特点。部分外资企业由于直接移植国外先进物流技术、装备和管理经验,已经处于供应链管理阶段;国有大型制造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已经处于综合物流阶段;大多数制造业企业来说,其物流水平仍然处于由传统配销向综合物流转型时期。
报告指出我国制造业物流的差距与问题:一是现代物流理念虽已开始受到重视,但传统物流模式与格局尚未根本改变,综合物流和供应链管理体系尚未建立,应用程度较低;二是条块分割、地区封锁的体制约束现象仍较严重;三是行业间、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现象突出;四是物流社会化、专业化程度较低;五是物流总体水平较低,费用高;六是企业物流专业人才缺乏,物流人员业务素质较低;七是现代物流技术应用程度较低,物流技术及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
报告给出了对我国制造业物流发展的政策建议:一是加快现代物流理念的形成步伐;二是要加快制度再造。建议政府要加快改革条块分割、地区封锁的体制性约束局面,尽快建立完善的市场保证制度;三是要实施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四是要实施重点企业扶持政策;五是要加快开展工业超市试点;六是要加快建立完善的制造业相关的物流标准体系;七是合理安置制造业物流设施及人员。
十、关于物流信息化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06年重点调研课题《关于“十一五”期间的物流信息化》重点调查了我国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情况。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戴定一代表课题组作了发布。报告首先明确了物流信息化的内涵和外延。物流信息化指通过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全面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降低物流能耗和对环境污染,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物流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基础环境建设。包括制定物流信息化规划和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标准、规范,开展物流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模式的探索,以及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包括物流电子政务平台、物流电子商务平台和物流电子监控平台。三是企业(或机构)的内部信息系统建设。
报告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一批大型物流企业例如中国远洋集团、中国外运集团等采用了国际先进水平的信息网络技术,在国内外物流市场上提高了市场竞争力;一批与物流相关的电子政务平台例如电子口岸系统、危险品运输监管系统等也开始投入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还有一些民营资本建设的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例如锦程物流网、中国配货网也都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此外在物流信息化的关键技术、信息标准、服务规范等等方面,“十五”期间也分别取得了进展。
报告总结出当前制约我国物流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一是基础信息缺乏,数据采集困难,标准不统一;二是信息与业务管理脱节,信息共享与交流机制欠缺;三是国内物流监管的信息化水平不高;四是物流信息服务业的法规、制度、标准建设滞后。
为了实现十一五期间的快速发展,报告建议在物流信息化建设方面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加快制定物流信息化专项规划和各项基础建设。建议明确由发改委牵头的“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负责统筹协调,制定物流信息化专项规划。第二,重点抓好若干基础性公共平台。建议当前首先建立或完善电子口岸系统、“大交通”监管系统、特殊商品物流的监管系统这三大最重要的支柱系统。第三,加大对RFID技术、标准的开发与应用的投入。第四,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政府从推进信息化市场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有必要把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作为建设物流平台体系的一项重要配套措施。第五,支持行业协会的工作。建议今后在“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框架下,组织、协调相关机构推进物流信息标准化工作,明确各方职责,落实具体工作任务,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十一、关于物流园区发展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06年重点调研课题《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调查报告》重点调查了我国物流园区的发展情况。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冯耕中代表课题组作了发布。报告根据正在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18354),对物流园区的概念解释为:物流园区(logistics park)是为了实现物流设施集约化和物流运作共同化,或者出于城市物流设施空间布局合理化的目的而在城市周边等各区域,集中建设的物流设施群与众多物流业者在地域上的物理集结地。
报告收集到包括运营(含部分建成,投入使用)、在建和立项(含规划设想)在内的207个物流园区的资料。调查表明,我国现有物流园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经济区(26%),南部沿海经济区(17%)和北部沿海经济区(14%)。目前已经运营(含部分建成,投入使用)的物流园区的比例较低(24%),而规划中的物流园区数量最多(45%)。从投资建设主体来看,没有政府直接投资建设的物流园区;政府提供优惠政策,企业出资建设,政府和企业共同投资建设以及企业自己出资兴建的物流园区基本上各占三分之一。50%的物流园区总投资在1—10亿元之间,47%的物流园区建设面积在0.1—1平方公里之间。入驻物流园区的企业和实体中,商贸企业、货代公司和物流公司排在前三位。
调查表明,目前物流园区以及入驻物流园区的物流企业一般都享有一些优惠政策。大体归纳为:1.税收政策优惠(税收返还支持、进区出口退税政策等);2.用地政策优惠;3.融资优惠,加大信贷;4.用电、用水优惠;5.放宽行业准入和公平竞争;6.简化行政监管和审批手续;7.制定国家或行业标准;8.其他政策。物流园区内企业享受的优惠政策主要来源有两种:一种是来自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关于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另一种是来自当地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企业享受的优惠政策。其中,税收优惠政策和用地优惠政策是物流园区建设过程中所涉及的主要内容。
本次调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1)对什么样的企业或什么样的组织是物流园区,在现实实践中还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即物流园区的界定原则和界定依据有待于进一步确定。(2)物流园区的建设和运营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物流园区的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4)全国各地物流园区的建设热情普遍高涨。(5)从物流园区的开发方式、投资建设方式和政策导向看,政府部门在物流园区的建设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6)物流园区的规模大小直接关系到园区的选址、界限划分与中心城的关系等问题。(7)物流园区并不是物流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其入驻的物流企业才是真正的物流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8)由于物流园区实现了公用基础设施的集中布局、物流企业的集中布局和货物的集中处理,是社会物流网络系统的重要节点,它兼有物流的特性,也有土地资源开发的基础设施建设的特性。(9)在物流园区规划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阻力也包括规划不充分和战略定位不明确两项因素。(10)资金不足也是物流园区建设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之一。
十二、关于外资进入中国物流业的影响
国家发改委、商务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06年重点研究课题《外资进入中国物流业的影响及其政策建议》重点研究国际产业向中国转移对中国物流产业的影响。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院长、中国物流学会副秘书长邬跃代表课题组作了发布。
课题报告指出:中国物流市场存在两重网络关系,内外资物流企业在各自领域参与竞争。外资物流企业主要为外资货主企业服务,主要关注与进出口相关的物流活动,与内资企业的物流市场重点有本质不同,形成业务上的互补。低端物流市场是我国本土物流企业的主要竞争市场,本土物流企业主要以服务本土货主企业为主。本土物流供应商更注重国内物流商机,而国外的物流供应商更侧重全球的大客户。另外,从货主企业选择物流服务商的标准来看,外资跨国公司以选择外资物流服务商为主。中国物流市场形成的内外资两重网络,可以说是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物流市场的最显著特征,内外资物流企业从事不同领域的业务,在各自的领域参与竞争。
报告指出,目前,外资物流企业在华投资加大,已不仅仅是着眼于单个项目的投资,而是在总部的统一管理和协调下,着眼于我国整体物流市场进行全方位的系统化投资。投资方式也由原来的参股,到现在的参股、控股、独资等多元化方式发展;同时,随着外资物流企业业务扩张和本土化程度的加深,以及中国市场全面放开,外资物流企业的独资趋势日益明显;外资物流企业在中国已经铺设起了庞大的物流网络,发展速度甚至远远超过了绝大多数本土物流企业。
总体来说,外资进入中国物流业利大于弊,总体的态势是向上的、积极的。但是,也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报告提出如下促进外资进入中国物流业的政策建议,供决策部门参考:第一,政府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外资进入中国物流产业这个问题的重要性。第二,政府有关部门应当考虑在物流领域修订一些不合时宜的法规,同时制订一些必要的规制法案。加入WTO之后,中国政府仍然有必要进行物流业的进入规制,一方面防止外资企业垄断某些领域,获得超额垄断利润;另一方面防止外资企业通过掠夺性定价,摧毁中小物流企业。第三,加快“两税合并”(内外资企业税收政策)的进程有利于建立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第四,加强对外资进入我国物流产业的统计工作,强化进入之后的跟踪统计与监管分析。第五,高度重视全球产业转移的趋势,提高中国物流产业参与国际分工力度。第六,政府应当更多发挥物流相关行业协会的作用。第七,落实“十一五”规划中“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的任务,尽快出台“十一五”全国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对九部委发展物流业的有关政策要具体化,进一步强化政府推动力度,并形成纵向、横向的合力。第八,政府应当倡导和强化物流外包的核心理念,对进行物流外包的相关企业多扶持,鼓励跨区域、跨行业的物流配套服务体系的建设。可以考虑通过贴息贷款、加强物流园区的规划等措施,扶持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第九,政府应当设立专项物流人才基金,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内物流高级人才。第十,批准由有关企业包括吸引外资建立“中国物流产业发展基金”,并在国内或国外上市,对鼓励与引导发展的物流产业重点领域进行市场化投入。
十三、关于我国民营物流企业发展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06年重点调查课题《我国民营物流企业发展调查报告》重点调查了我国民营物流企业发展情况。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贺登才代表课题组作了发布。报告指出,民营物流企业是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中出现的多种所有制企业之一。经过10多年发展,民营物流企业与国有和外资物流企业一起,已成为中国物流市场的主体,也是推动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报告总结我国民营物流企业的发展现状:第一,我国民营物流企业10多年来获得超常规发展;第二,跨国公司进入中国是民营物流企业发展的重要契机;第三,民营物流企业的资本积累和网络建设已经达到一定规模;第四,服务内容和市场定位基本明确的民营物流企业实现了较好较快发展;第五,合作联盟成为民营物流企业新的发展趋势;第六,民营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第七,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进入民营物流企业;第八,民营物流企业生存发展的政策环境有了较大改善;第九,民营物流企业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报告认为民营物流企业发展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一是税收方面的问题;二是交通方面的问题;三是全国性物流企业区域分支机构的设立问题;四是中小物流企业融资难问题;五是货物的安全和保险问题;六是缺乏统一的格式合同和专用发票;七是关于物流设施建设的配套问题;八是物流企业职工技能培养以及社会养老和保险问题。
报告提出了促进民营物流企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一,把扶持发展民营物流企业纳入物流产业政策体系。第二,实施有利于民营物流企业做强做大的税收政策。(1) 进一步扩大试点物流企业范围; (2)放宽集团型物流企业自开票纳税人资格的限制;(3)物流业务环节实行从低统一税率;(4)允许物流环节费用抵扣增值税;(5)设立物流业务专用发票; (6)切实解决物流企业所得税统一缴纳的问题;(7)尽快解决内外资企业统一税率的问题,使民营物流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得到同等待遇。第三,支持民营物流企业规模经营,网络发展。(1)加快制定和完善行业准入配套政策; (2)放宽设立分支机构的限制;(3) 鼓励民营物流企业参与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4)帮助民营物流企业解决用地困难;(5)改变消防和绿地等方面的硬性规定。第四,创造快捷方便、收费合理的交通环境。(1) 妥善解决配送车辆进城和停靠装卸的问题; (2)进一步降低公路收费;(3)继续抓紧公路“治超”; (4)研究针对物流需求特种车辆的标准体系。第五,切实解决民营物流企业的融资困难。(1) 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2)鼓励和规范民营物流企业开展增值服务;(3) 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4)改进保险机构服务方式和手段,开展面向物流服务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创新。第六,重视对物流企业的人力资源服务。(1)建立针对物流企业的人才服务市场;(2)加强物流专业人才的培训; (3)研究适合物流企业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4)对达到一定等级并经过严格审核的、具有全国影响力和行业领先地位的大型民营物流企业授予一定的人事权,放开一定数量的入城户口指标限制。第七,做好行业基础工作,加强行业自律。(1)宣传贯彻行业标准; (2)加强行业统计工作;(3)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及企业信用制度建设;(4)建立技术研发和创新基地;(5)建立重点民营物流企业联系制度; (6)设立物流服务格式合同。
本次论坛还进行了“2006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行业10件大事”的评选与发布活动。在企业、专家、媒体广泛参与推荐的基础上,经全体代表现场投票排定,选出的10件大事分别是:1.“十一五”规划纲要将“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单列一节,现代物流的产业地位得以确立;2.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出《关于组织实施社会物流统计核算与报表制度的通知》,我国社会物流统计核算制度正式建立;3.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4.国务院批准设立大连大窑湾和天津东疆两个保税港区,批准西安、昆山、宁波、上海松江、北京天竺、烟台、重庆等7个出口加工区进行叠加保税物流功能试点;5.新修订的《物流术语》(GB/T18354-2006)和新制定的《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GB/T20523-2006)两个国家标准颁布;6.联邦快递以4亿美元收购大田集团合资公司中50%的快递股份,成为物流行业最大外资并购案;7.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物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相继设立;8.国内油价两次大幅上调,物流运输成本明显上升;9.“全国普通货物公路运价指数”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汇通天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首次发布;10.原国家邮政局实行政企分开,重新组建新的国家邮政局和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本次论坛虽然时间很短,但内容丰富,中国物流与采购网做了现场直播,东方物流频道做了专题节目,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新华社、中新社、中央电视台和现代物流报、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等50多家媒体到会采访。中邮物流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协办单位,对本次论坛给予大力支持。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回顾与展望:‘十一五’开局之年的中国物流”,分为物流综合、专业物流、行业物流和调查报告4个板块,共有12位专家做了主题演讲,并对联合会、学会2006年所作的5个重点研究课题报告进行了发布。报告在提及报告建议在物流信息化建设方面建议,加大对RFID技术、标准的开发与应用的投入。
以下是“2007中国物流发展报告会暨第13次中国物流专家论坛纪要”全文
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主办的“2007中国物流发展报告会暨第13次中国物流专家论坛”于2007年1月12日在北京举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陆江,常务副会长丁俊发,副会长何黎明、戴定一、崔忠付,中国物流学会兼职副会长王宗喜、汪鸣、沈绍基、张锦、宋远方、鞠颂东、王佐、冯耕中等,与来自各地政府有关部门、物流企业,物流研究、教育机构以及媒体的代表近300人出席。何黎明、沈绍基、汪鸣、崔忠付副会长分别主持了会议。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回顾与展望:‘十一五’开局之年的中国物流”,分为物流综合、专业物流、行业物流和调查报告4个板块,共有12位专家做了主题演讲,并对联合会、学会2006年所作的5个重点研究课题报告进行了发布。本次论坛通报的主要情况和提出的主要观点有:
一、关于2006年中国物流发展形势和2007年展望
联合会会长陆江在致辞中谈到,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物流业稳定快速发展的一年,从总体形势看:一是现代物流的产业地位得以确立;二是物流业主要经济指标继续平稳较快增长;三是我国物流市场全面开放;四是物流企业快速成长;五是企业物流转移外包速度加快;六是港口物流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更加明显;七是物流设施设备向大型化,管理向集约化和信息化发展;八是物流行业各项基础工作全面深入扎实推进;九是物流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十是行业调查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当谈到2007年物流发展趋势时,他指出,2007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年。从全行业的角度来讲,要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贯彻落实“十一五”规划纲要,制定全国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第二,从解决物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入手,推进现代物流产业政策的落实;第三,关注生产资料物流的发展,促进企业物流运作模式转型;第四,做强做大物流企业,培育自主物流服务品牌;第五,统筹城乡物流发展,加快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建设;第六,引导现代物流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扩散,促进区域物流协调发展;第七,继续深化物流行业基础工作,加强行业自律;第八,继续深入调查研究,弄清物流发展中的问题。
二、关于开局之年物流业发展的五大特点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丁俊发以“‘十一五’开局之年中国物流业的发展”为题作了演讲,总结了2006年物流业发展的五个特点:第一,物流业的产业地位在国家层面得到确立。第二,物流业稳步、快速发展,物流业的基础与外部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2006年,社会物流总额保持快速增长,工业品物流总额(增长16.4%)与进口物流总额(增长25.2%)的增长,是推动物流总额增长的主要因素。物流业增加值增长12.1%,占服务业全部增加值的比例从2005年的16.5%提升到17.1%,说明物流业在服务业中的主体地位。第三,整合与细分成为中国第三方物流的主旋律。表现在:制造企业与流通企业物流外包释放速度加快,第三方物流市场逐步细分,第三方物流企业占物流市场的比例有所提高,物流企业资产整合、重组、上市,重新洗牌已经开始,区域物流、产业集群物流成为物流探索新的重点。第四,物流领域已成为外资新的投资热点。国外资本最终的目标是进入中国的服务业,占领中国的服务贸易市场。在中国的服务业中,现代物流业是一个重点。第五,物流业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得到广泛关注。他认为,2007年中国物流业作为一个新兴的服务产业,仍然将加速发展,但与国民经济一样,也要从“又快又好”向“有好又快”转轨,要注重物流业发展的质量。
三、关于第三方物流发展
中邮物流有限责任公司运营总监代刚以“2006年中国第三方物流发展回顾与2007年展望”为题做了演讲。他指出:2006年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情况:一是第三方物流市场进一步增长。预计2006年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规模将超过1300亿元,比上年增长30%左右。2006年第三方物流市场在增长中出现以下新趋势: 1.生产企业的物流需求更加注重供应链整合与管理;2.电子商务的物流需求正逐步得到释放;3.经销商物流成为物流市场需求的新领域;4.高端物流市场需求全球化趋势明显;5.农村物流市场得到广泛关注。二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在竞争中整合。外资企业利用自身优势开始竞争国内物流业务,独资步伐加快,网络布局进一步完善,服务能力和品牌形象不断提升。内资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苦练内功,提升运营水平;实行强强联合,共同拓展市场;抓紧投资布局,构建网络迎接挑战。三是第三方物流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
当谈到2007年第三方物流展望时,他指出:一是市场前景较好但需求增幅趋缓。二是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物流企业面临结构调整。外资物流企业实现独资,已具备直接参与国内物流市场竞争的条件,国内外物流企业同台竞技的帷幕已经拉开。凭借资金和技术优势及国际化的供应链管理经验,外资物流企业在争夺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物流业务中优势凸现。民营物流企业将以外资并购和横向联合为主要运作方式,少数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为生存与外资物流企业结盟成为可能。中小型物流企业将通过本地化和专门化业务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国有大型物流企业更加注重运营规模和效益,加快整合内外部资源,创新业务模式力求巩固市场成果,并择机向国外市场推进。第三方物流企业面临一次重新洗牌的考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步形成一批优良服务品牌。三是市场环境继续改善。四是物流产业技术进步与创新步伐加快,物流服务方式日益多样化。以现代信息技术,管理技术,运输技术,仓储技术为基础的集成化、一体化物流服务将加快发展,以多式联运为基础的全程物流服务,以集装箱和托盘为基础运输单元的集装化服务,以现代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为基础的一体化服务将成为未来物流服务主要方式。加快应用条形码技术和射频识别技术,提高信息采集效率和准确性;采用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数据交换技术进行企业内外的信息传输,实现订单处理、跟踪、结算等业务的无纸化成为物流企业提高营运效率的主攻方向。通过与供应商和客户的信息共享,实现供应链的透明化,运用JIT、VMI、SMI等供应链管理技术,实现供应链伙伴之间的协同商务是物流企业占据高端物流市场的必然选择和未来发展趋势。
四、关于采购经理指数(PMI)与我国经济的关系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秘书长、中国物流信息中心主任 蔡进以“从采购经理指数(PMI)看我国经济发展”为题做了演讲,指出采购经理指数(PMI)与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能够较好地反映宏观经济发展情况。
采购经理指数(PMI)是反映各国经济活动变化的先行指标,可以及时监测和预测经济与商业活动的发展变化趋势。2005年1月份,中国物流信息中心正式开始中国制造业PMI调查,基于现有数据,研究发现制造业PMI与工业经济相关指标之间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从统计数字看, PMI指数与相关的工业经济指标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相关系数达到了0.7以上,这表明可以通过PMI指数的变化情况来分析预测宏观经济形势。
他指出,从PMI看2006年经济发展呈现如下几个特点:一是经济发展的速度有所提高,发展的稳定性较好;二是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和内在活力增强;三是经济保持稳定快速增长具有坚实的需求基础;四是进出口贸易快速发展;五是市场导向意识增强,产品供应能力改善,供需关系趋好;六是我国物流配送能力提升。
从PMI看我国制造业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机械、设备制造业作为重化工业时期的引导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整体发展势头快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轻工、纺织工业发展势头强劲;三是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发展水平正在缓慢提高,但仍然低于制造业全国平均水平;四是在制造业总体保持快速发展的基本态势下,基础原材料工业表现出适应性增长。
从PMI看区域经济发展形势,东部、中部发展速度不相上下,西部同东、中部差距正在缩小。这体现了中央提出的“五个统筹”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但是由于西部地区发展的基础较差,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明显不如东、中部地区,PMI振荡较为剧烈。在谈到当前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时,他指出:一是原材料、煤电油运等生产投入要素价格持续上涨,涨势较为迅猛,我国制造业成本优势正在削弱;二是资源、能源消耗较大的粗放型、低附加值产品加工业出口快速增长,不符合国家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三是结构性供需矛盾仍然较为突出;四是随着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发展不仅受国内环境影响,而且也受到世界经济的各种因素影响,发展的环境日趋复杂。
五、关于仓储业发展
中国物资储运协会会长姜超峰以“2006年仓储业发展回顾与2007年展望”为题做了演讲,指出2006年的仓储业稳定发展,几项主要指标的增长速度都超过17%,取得了较好的业绩。主要特点包括:一是主营业务收入快速增长。2006年,样本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比上年增长23.2%。二是基于仓储业的物流增加值增长较快。配送、包装、组装、现货市场、信息服务、质押监管业务等仓储增值服务都取得了12%以上的增长速度。大部分仓储企业的业务形态都实现了综合化,实现了物流增加值的增长。三是货物吞吐量增长,货物周转速度进一步放慢。四是能源及重要生产资源仓储设施建设速度加快。五是物流园区的规划与建设进一步趋于理性,盲目发展物流园区的势头有所遏制。六是国外基金机构投资中国物流地产,从事物流地产的企业增加,物流地产供给量增加。七是物流金融业务仍然是2006年关注的焦点,物流金融产品成为几乎所有银行的热点。八是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土地政策,严厉制止以租代征,土地出让金收支纳入财务预算,以及新增建设用地大幅提高土地使用费等,将对仓储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九是保税仓库的发展势头依然不减。
展望2007年的仓储业发展趋势,他认为:一是仓储业将向着更加综合化、专业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二是品牌仓储企业将成为客户首选对象;三是仓储业将与运输业日益密切结合;四是严格的国土政策将对仓储业产生重大影响,仓库基础设施建设将向集约化方向发展。
六、关于公路货运市场
汇通天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裁、中国物流学会副秘书长翟学魂对2006年公路货运市场情况进行了点评。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汇通天下共同发布的“全国普通货物公路运价指数”分析,2006年底普通货物运价综合指数比2006年1月上涨了15.1%。其中,整车运价上涨幅度达到25.3%。运价上涨完全被油价上涨以及高速公路计重收费所驱动。2006年计重收费的广泛实施,有效遏制了超载,长途货运车辆大型化成为发展趋势。同时,货运行业利润空间进一步下降,要素成本上升的幅度明显大于运价上涨的幅度,这种“剪刀差”从根本上遏制了货运行业大型企业的发展,公路货运行业分散化经营的基本格局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不会改变。
2006年其他特点有:小型货运公司中的零担专线公司得到较快发展,速度快、服务有保障的零担专线公司正在从大城市到中型城市,从发达地区到欠发达地区拓展,形成对货运中介型“配货站”的快速替代;分散经营为市场平台性服务提供了持续的发展机会,模式清晰,规模扩张的公共服务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公路货运枢纽规模趋大,服务日益完整,以配货为核心的公共信息网络正在从地区网络发展到全国网络。
展望2007年公路货运市场的发展趋势,一是计重收费将得到进一步实施,这将导致运价继续保持在高水平上涨,整个行业依旧会在小型货运企业为主的格局中寻求发展的途径;二是货主对准时到达的强烈需求以及零拼整的显著收益,将使小型零担专线公司替代小型货运中介成为主流角色的过程进一步加速;三是面向小型货运企业的平台性服务,或者说货运行业基础设施正在面临最好的发展时机。未来两到三年内,大量专业、小型货运企业与大型公共服务平台构成的货运服务价值链将逐渐成形,这个服务链将兼备小企业的活力及大市场的规模效益,从而形成中国特色的货运市场格局。
七、关于钢铁物流业的发展
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副会长、兰格钢铁集团董事长刘长庆以“2006年我国钢铁物流业发展回顾与2007年展望”为题做了演讲。他指出我国钢铁生产规模大、速度快,多年来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和消费国。但是,我国钢铁物流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却相当落后,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兰格钢铁信息研究中心认为,伴随着钢铁供求关系的悄然变化,目前我国钢铁物流产业正处于产业转型的关键阶段,未来的钢铁物流必将进行一轮全新的产业整合。
他认为,我国钢铁物流业发展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1)缺乏整体规划,各环节没有理顺,布局不合理,物流成本很高而方式单一,物流市场无序竞争,导致整体效益不佳;(2)专业化程度不高,业态发展不平衡。目前我国钢铁企业的“大而全”、“小而全”现象使得企业的物流专业化程度低,运输、仓储水平落后,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的建设在规模和发展速度上都无法适应现代物流的要求;(3)钢铁企业或者钢材流通领域的物流管理相当滞后,物流专业人才短缺,培育也比较困难;(4)信息化程度低,现代营销和经营水平不高。目前,钢铁企业大多处于电话联系、手工操作、人工装卸较低层次的运作阶段。绝大数钢铁企业是靠纸为媒介来传递信息,无法实现钢材的现代物流,也无法在相关企业之间进行广泛交换和在相关交易者之间进行网络连接。
展望2007年,我国钢铁物流业发展趋势:一是稳定供求关系和个性化服务将成为主旋律。“门当户对”长期稳定的战略性直供份额将会扩大。单一贸易形式中间商供应份额将会缩小。加工配送的份额将大幅提高。二是物流主体的角色将发生变化,特色鲜明将成为企业存在的基础。钢铁企业及其供销机构仍将成为影响钢铁物流的重要力量。多数钢铁物流企业将以服务为主,少数企业会以风险管理为主,组合增值模式将成为主流,物流企业的数量和构成将会发生变化。大企业将成为中坚,有特色的中小企业仍有很强的生命力。三是钢铁电子商务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推广,许多企业正致力于现代化钢铁物流加工配送服务体系的建设,由钢材市场延伸的钢铁物流基地正向着大型化、专业化、网络化方向发展,促进钢铁大物流的形成。四是大型现代化钢铁物流基地遍布全国,全国各地将纷纷组建具有综合优势的大型钢铁物流企业。
八、关于汽车物流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张晓东博士以“2006年我国乘用车物流发展回顾与展望”做了演讲。他首先回顾了2006年我国乘用车物流发展情况:一是乘用车产销增长态势明显。二是各厂商更加注重整车物流运作。三是乘用车物流市场竞争性格局已经形成。目前,我国乘用车运输平均运距为1200公里左右,主要方式包括公路、铁路和水路,多种运输方式竞争性格局已基本形成。公路运输凭借着较早进入汽车物流市场以及其“门到门”的灵活性等优势占据了汽车运输市场的大部分市场份额,是目前我国乘用车运输物流市场的主体。四是汽车物流服务需求要素特征明显,厂商最为关注的是运输成本、运输安全和运输时效。他指出,当前我国乘用车物流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各种运力资源配置尚不科学;二是市场竞争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三是物流服务的综合性与增值性表现不足;四是乘用车物流服务的国际化有待加强。我国汽车物流未来发展趋势:一是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二是综合运输与物流服务体系将进一步完善;三是汽车零部件物流发展前景广阔。
九、关于我国制造业物流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06年重点研究课题《中国制造企业物流现状及政策建议》重点调查了我国制造企业物流发展情况。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副总经济师何辉代表课题组作了发布。总体来看,我国制造企业物流发展现状:一是制造业物流快速增长,1991年以来制造业物流总额年均增长23%以上;二是制造业物流是社会物流需求的绝对主体,制造业物流总额占社会物流总额比例为70%左右,且在不断上升;三是企业内部普遍拥有一定的物流基础设施,内资企业明显大于外资企业;四是企业物流外包比例提高;五是生产线物流系统有大幅改善;六是物流系统有所改善;七是现代物流技术与产品在企业物流作业中开始得到应用。
课题报告认为,目前我国制造业物流处于由传统配销(distribution)向综合物流(logistics)过渡阶段,呈现出多种物流方式共存的特点。部分外资企业由于直接移植国外先进物流技术、装备和管理经验,已经处于供应链管理阶段;国有大型制造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已经处于综合物流阶段;大多数制造业企业来说,其物流水平仍然处于由传统配销向综合物流转型时期。
报告指出我国制造业物流的差距与问题:一是现代物流理念虽已开始受到重视,但传统物流模式与格局尚未根本改变,综合物流和供应链管理体系尚未建立,应用程度较低;二是条块分割、地区封锁的体制约束现象仍较严重;三是行业间、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现象突出;四是物流社会化、专业化程度较低;五是物流总体水平较低,费用高;六是企业物流专业人才缺乏,物流人员业务素质较低;七是现代物流技术应用程度较低,物流技术及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
报告给出了对我国制造业物流发展的政策建议:一是加快现代物流理念的形成步伐;二是要加快制度再造。建议政府要加快改革条块分割、地区封锁的体制性约束局面,尽快建立完善的市场保证制度;三是要实施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四是要实施重点企业扶持政策;五是要加快开展工业超市试点;六是要加快建立完善的制造业相关的物流标准体系;七是合理安置制造业物流设施及人员。
十、关于物流信息化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06年重点调研课题《关于“十一五”期间的物流信息化》重点调查了我国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情况。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戴定一代表课题组作了发布。报告首先明确了物流信息化的内涵和外延。物流信息化指通过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全面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降低物流能耗和对环境污染,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物流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基础环境建设。包括制定物流信息化规划和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标准、规范,开展物流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模式的探索,以及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包括物流电子政务平台、物流电子商务平台和物流电子监控平台。三是企业(或机构)的内部信息系统建设。
报告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一批大型物流企业例如中国远洋集团、中国外运集团等采用了国际先进水平的信息网络技术,在国内外物流市场上提高了市场竞争力;一批与物流相关的电子政务平台例如电子口岸系统、危险品运输监管系统等也开始投入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还有一些民营资本建设的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例如锦程物流网、中国配货网也都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此外在物流信息化的关键技术、信息标准、服务规范等等方面,“十五”期间也分别取得了进展。
报告总结出当前制约我国物流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一是基础信息缺乏,数据采集困难,标准不统一;二是信息与业务管理脱节,信息共享与交流机制欠缺;三是国内物流监管的信息化水平不高;四是物流信息服务业的法规、制度、标准建设滞后。
为了实现十一五期间的快速发展,报告建议在物流信息化建设方面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加快制定物流信息化专项规划和各项基础建设。建议明确由发改委牵头的“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负责统筹协调,制定物流信息化专项规划。第二,重点抓好若干基础性公共平台。建议当前首先建立或完善电子口岸系统、“大交通”监管系统、特殊商品物流的监管系统这三大最重要的支柱系统。第三,加大对RFID技术、标准的开发与应用的投入。第四,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政府从推进信息化市场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有必要把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作为建设物流平台体系的一项重要配套措施。第五,支持行业协会的工作。建议今后在“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框架下,组织、协调相关机构推进物流信息标准化工作,明确各方职责,落实具体工作任务,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十一、关于物流园区发展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06年重点调研课题《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调查报告》重点调查了我国物流园区的发展情况。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冯耕中代表课题组作了发布。报告根据正在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18354),对物流园区的概念解释为:物流园区(logistics park)是为了实现物流设施集约化和物流运作共同化,或者出于城市物流设施空间布局合理化的目的而在城市周边等各区域,集中建设的物流设施群与众多物流业者在地域上的物理集结地。
报告收集到包括运营(含部分建成,投入使用)、在建和立项(含规划设想)在内的207个物流园区的资料。调查表明,我国现有物流园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经济区(26%),南部沿海经济区(17%)和北部沿海经济区(14%)。目前已经运营(含部分建成,投入使用)的物流园区的比例较低(24%),而规划中的物流园区数量最多(45%)。从投资建设主体来看,没有政府直接投资建设的物流园区;政府提供优惠政策,企业出资建设,政府和企业共同投资建设以及企业自己出资兴建的物流园区基本上各占三分之一。50%的物流园区总投资在1—10亿元之间,47%的物流园区建设面积在0.1—1平方公里之间。入驻物流园区的企业和实体中,商贸企业、货代公司和物流公司排在前三位。
调查表明,目前物流园区以及入驻物流园区的物流企业一般都享有一些优惠政策。大体归纳为:1.税收政策优惠(税收返还支持、进区出口退税政策等);2.用地政策优惠;3.融资优惠,加大信贷;4.用电、用水优惠;5.放宽行业准入和公平竞争;6.简化行政监管和审批手续;7.制定国家或行业标准;8.其他政策。物流园区内企业享受的优惠政策主要来源有两种:一种是来自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关于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另一种是来自当地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企业享受的优惠政策。其中,税收优惠政策和用地优惠政策是物流园区建设过程中所涉及的主要内容。
本次调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1)对什么样的企业或什么样的组织是物流园区,在现实实践中还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即物流园区的界定原则和界定依据有待于进一步确定。(2)物流园区的建设和运营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物流园区的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4)全国各地物流园区的建设热情普遍高涨。(5)从物流园区的开发方式、投资建设方式和政策导向看,政府部门在物流园区的建设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6)物流园区的规模大小直接关系到园区的选址、界限划分与中心城的关系等问题。(7)物流园区并不是物流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其入驻的物流企业才是真正的物流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8)由于物流园区实现了公用基础设施的集中布局、物流企业的集中布局和货物的集中处理,是社会物流网络系统的重要节点,它兼有物流的特性,也有土地资源开发的基础设施建设的特性。(9)在物流园区规划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阻力也包括规划不充分和战略定位不明确两项因素。(10)资金不足也是物流园区建设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之一。
十二、关于外资进入中国物流业的影响
国家发改委、商务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06年重点研究课题《外资进入中国物流业的影响及其政策建议》重点研究国际产业向中国转移对中国物流产业的影响。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院长、中国物流学会副秘书长邬跃代表课题组作了发布。
课题报告指出:中国物流市场存在两重网络关系,内外资物流企业在各自领域参与竞争。外资物流企业主要为外资货主企业服务,主要关注与进出口相关的物流活动,与内资企业的物流市场重点有本质不同,形成业务上的互补。低端物流市场是我国本土物流企业的主要竞争市场,本土物流企业主要以服务本土货主企业为主。本土物流供应商更注重国内物流商机,而国外的物流供应商更侧重全球的大客户。另外,从货主企业选择物流服务商的标准来看,外资跨国公司以选择外资物流服务商为主。中国物流市场形成的内外资两重网络,可以说是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物流市场的最显著特征,内外资物流企业从事不同领域的业务,在各自的领域参与竞争。
报告指出,目前,外资物流企业在华投资加大,已不仅仅是着眼于单个项目的投资,而是在总部的统一管理和协调下,着眼于我国整体物流市场进行全方位的系统化投资。投资方式也由原来的参股,到现在的参股、控股、独资等多元化方式发展;同时,随着外资物流企业业务扩张和本土化程度的加深,以及中国市场全面放开,外资物流企业的独资趋势日益明显;外资物流企业在中国已经铺设起了庞大的物流网络,发展速度甚至远远超过了绝大多数本土物流企业。
总体来说,外资进入中国物流业利大于弊,总体的态势是向上的、积极的。但是,也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报告提出如下促进外资进入中国物流业的政策建议,供决策部门参考:第一,政府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外资进入中国物流产业这个问题的重要性。第二,政府有关部门应当考虑在物流领域修订一些不合时宜的法规,同时制订一些必要的规制法案。加入WTO之后,中国政府仍然有必要进行物流业的进入规制,一方面防止外资企业垄断某些领域,获得超额垄断利润;另一方面防止外资企业通过掠夺性定价,摧毁中小物流企业。第三,加快“两税合并”(内外资企业税收政策)的进程有利于建立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第四,加强对外资进入我国物流产业的统计工作,强化进入之后的跟踪统计与监管分析。第五,高度重视全球产业转移的趋势,提高中国物流产业参与国际分工力度。第六,政府应当更多发挥物流相关行业协会的作用。第七,落实“十一五”规划中“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的任务,尽快出台“十一五”全国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对九部委发展物流业的有关政策要具体化,进一步强化政府推动力度,并形成纵向、横向的合力。第八,政府应当倡导和强化物流外包的核心理念,对进行物流外包的相关企业多扶持,鼓励跨区域、跨行业的物流配套服务体系的建设。可以考虑通过贴息贷款、加强物流园区的规划等措施,扶持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第九,政府应当设立专项物流人才基金,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内物流高级人才。第十,批准由有关企业包括吸引外资建立“中国物流产业发展基金”,并在国内或国外上市,对鼓励与引导发展的物流产业重点领域进行市场化投入。
十三、关于我国民营物流企业发展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06年重点调查课题《我国民营物流企业发展调查报告》重点调查了我国民营物流企业发展情况。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贺登才代表课题组作了发布。报告指出,民营物流企业是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中出现的多种所有制企业之一。经过10多年发展,民营物流企业与国有和外资物流企业一起,已成为中国物流市场的主体,也是推动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报告总结我国民营物流企业的发展现状:第一,我国民营物流企业10多年来获得超常规发展;第二,跨国公司进入中国是民营物流企业发展的重要契机;第三,民营物流企业的资本积累和网络建设已经达到一定规模;第四,服务内容和市场定位基本明确的民营物流企业实现了较好较快发展;第五,合作联盟成为民营物流企业新的发展趋势;第六,民营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第七,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进入民营物流企业;第八,民营物流企业生存发展的政策环境有了较大改善;第九,民营物流企业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报告认为民营物流企业发展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一是税收方面的问题;二是交通方面的问题;三是全国性物流企业区域分支机构的设立问题;四是中小物流企业融资难问题;五是货物的安全和保险问题;六是缺乏统一的格式合同和专用发票;七是关于物流设施建设的配套问题;八是物流企业职工技能培养以及社会养老和保险问题。
报告提出了促进民营物流企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一,把扶持发展民营物流企业纳入物流产业政策体系。第二,实施有利于民营物流企业做强做大的税收政策。(1) 进一步扩大试点物流企业范围; (2)放宽集团型物流企业自开票纳税人资格的限制;(3)物流业务环节实行从低统一税率;(4)允许物流环节费用抵扣增值税;(5)设立物流业务专用发票; (6)切实解决物流企业所得税统一缴纳的问题;(7)尽快解决内外资企业统一税率的问题,使民营物流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得到同等待遇。第三,支持民营物流企业规模经营,网络发展。(1)加快制定和完善行业准入配套政策; (2)放宽设立分支机构的限制;(3) 鼓励民营物流企业参与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4)帮助民营物流企业解决用地困难;(5)改变消防和绿地等方面的硬性规定。第四,创造快捷方便、收费合理的交通环境。(1) 妥善解决配送车辆进城和停靠装卸的问题; (2)进一步降低公路收费;(3)继续抓紧公路“治超”; (4)研究针对物流需求特种车辆的标准体系。第五,切实解决民营物流企业的融资困难。(1) 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2)鼓励和规范民营物流企业开展增值服务;(3) 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4)改进保险机构服务方式和手段,开展面向物流服务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创新。第六,重视对物流企业的人力资源服务。(1)建立针对物流企业的人才服务市场;(2)加强物流专业人才的培训; (3)研究适合物流企业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4)对达到一定等级并经过严格审核的、具有全国影响力和行业领先地位的大型民营物流企业授予一定的人事权,放开一定数量的入城户口指标限制。第七,做好行业基础工作,加强行业自律。(1)宣传贯彻行业标准; (2)加强行业统计工作;(3)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及企业信用制度建设;(4)建立技术研发和创新基地;(5)建立重点民营物流企业联系制度; (6)设立物流服务格式合同。
本次论坛还进行了“2006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行业10件大事”的评选与发布活动。在企业、专家、媒体广泛参与推荐的基础上,经全体代表现场投票排定,选出的10件大事分别是:1.“十一五”规划纲要将“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单列一节,现代物流的产业地位得以确立;2.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出《关于组织实施社会物流统计核算与报表制度的通知》,我国社会物流统计核算制度正式建立;3.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4.国务院批准设立大连大窑湾和天津东疆两个保税港区,批准西安、昆山、宁波、上海松江、北京天竺、烟台、重庆等7个出口加工区进行叠加保税物流功能试点;5.新修订的《物流术语》(GB/T18354-2006)和新制定的《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GB/T20523-2006)两个国家标准颁布;6.联邦快递以4亿美元收购大田集团合资公司中50%的快递股份,成为物流行业最大外资并购案;7.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物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相继设立;8.国内油价两次大幅上调,物流运输成本明显上升;9.“全国普通货物公路运价指数”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汇通天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首次发布;10.原国家邮政局实行政企分开,重新组建新的国家邮政局和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本次论坛虽然时间很短,但内容丰富,中国物流与采购网做了现场直播,东方物流频道做了专题节目,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新华社、中新社、中央电视台和现代物流报、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等50多家媒体到会采访。中邮物流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协办单位,对本次论坛给予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