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正文

IDC建议:如何把握RFID的市场先机(下)

作者:IDC中国软件与服务研究部研究主管经理 韩国华女士, 分析师 祖炜先生
来源:RFID世界网
日期:2007-03-04 11:43:23
摘要:近日IDC中国在北京召开了一次研究成果说明会,重点介绍了IDC中国关于RFID(无线射频识别标签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状况,以及在中国的标准制定、产品研发与制造以及实用推广的研究成果,并与到会的相关产业协会、用户和厂商代表进行了交流与探讨。以下文字是本次说明会发言和讨论的重点内容,供媒体采用。
RFID的应用其实是从军用端转为民用端的。而最初的民用端的RFID应用起始于70年代。从70年代到90年代初期的RFID应用主要集中在低频和高频,也就是134K和13.56兆的应用。但在这两个频段有两大问题制约着RFID的应用扩展。一,在低频和高频的情况下,RFID的接收距离最长是在1米多,最远也达不到到3米,另外,数据传送速度在每单位时间内或者每秒钟内只能读取几十个,顶多到一百个物品。由于这两个问题的存在,使得RFID的可部署性和可伸缩性大大受到了限制。为了弥补以上的两个致命问题,大家就开始致力于超高频RFID应用的研究。因为作为超高频RFID应用来说,其传输的有效距离可以超过3米,而且最优情况下其数据传送速度可以达到每秒钟500个单品。而且近一段时间,美国国防部、沃尔玛、塔基特等大力倡导的RFID的应用都是基于这种超高频的应用,他们的应用主要集中在912M的频段。同时日本也在积极推动RFID在超高频的应用,但他们所基于的频段是2.45G。而且欧美和日本在RFID技术的普及的战略方面也有所不同:美欧将应用领域限定在物流领域,着重于成功的大规模应用;而日本则致力于RFID技术在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中的应用,通过丰富的应用案例来推进RFID技术的普及。而在中国现阶段的RFID应用主要集中在低频和高频,比如说:第二代身份证、校园管理,小区管理,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等方面。
   
大家都知道,RFID的出现会最终颠覆整个的物流链。我们下边就看看中国物流链的情况,RFID的应用在那里出现。物流链粗略来看会包括三类企业:生产企业,运输、物流企业和零售企业。我们先看第一类生产企业:在这个阶段,主要会涉及到像原材料采购、运输到存储、到成品生产,再到最后的半成品、成品的仓储和运输的情况。之后就会到第二个环节,也就是运输和物流环节,在这个环节会涉及到货物的仓储、运输、在途跟踪、货物分拣、货代、船代以及海关的处理,最后货物就流入到了第三个环节,也就是零售环节,一样会经过一定的仓储、运输、最后到门店销售到最终用户手中。经过我们的调研发现,脱离以上三种企业不看,大家可以注意到,在中间这块,我们称为大物流的环节(不管企业性质如何,只要涉及到了物流环节都称之为大物流环节),在这块,大家其实对RFID的需求是最多的,也是众多试点和应用出现最多的环节,主要集中在出入库的管理和盘库的管理。
   
其次在生产环节,特别是及时生产环节(JIT-JUST IN TIME),用户一样存在需求。另外在第三个环节,我这里想特别提醒一下。因为在美国和欧洲那面,主要是这些零售环节的厂商在大力推广RFID。而在中国,中国的零售企业在RFID这面的需求是最小的,他们现在还处于一种观望期,等到以后有成熟的技术和大规模的成功应用后,,他们才会考虑使用RFID。
   

除了上面的调研结果外,我们发现用户在考虑RFID的时候,有一些顾虑和压力。综合起来用户的顾虑主要集中在:投资回报考量,成本分摊,本行业类似企业成功案例和成熟的解决方案。我现在拿成本分摊举一下例子,基于成本分摊的顾虑主要集中在供应链三大环节的中间环节,也就是物流和交通环节。在这个环节的用户认为即使在最优的情况下,他们在这个中间环节不需要贴RFID的标签,只需要安装读写器的情况下,他们一样没有得到多少好处。因为RFID如果可以成功的实施的话,会对整个供应链有极强的推动作用,这样的话,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是最大的获益者。而中间环节并没有得到利益,反而投入了读写器的成本,成了为上下游企业做嫁衣裳。所以这些企业就认为,如果他们的投入成本无法在整个物流链上做合理分摊的话,他们觉得应用RFID顾虑很大。
   
除了以上这四大顾虑以外,我们还发现他们存在着四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主要来自四个方向:第一是用户、第二是上下游企业、第三是竞争对手、第四是企业内部。在面临这么多顾虑和压力上,是不是用户就不会用RFID了呢?不对,他们有很多还是成功的实施了RFID的。下边我们来举一个成功RFID的例子,这是一家南方的物流企业,他们的规模比较大,客户也同时包括国内的和国外的。一天有一家国外的客户来找他们,说他们需要监控每一批货的出库、入库情况,商品的流转时间、地点以及货物库存数量、仓储位置最后能做到做到先产先销,先进先出。并提出如果该物流企业不能提供以上的信息就中止合作。衡量再三的情况下,这家物流企业在一些国际厂商和本土系统集成商和软件开发商的帮助下,最后成功的上了一套基于RFID技术的仓储管理系统,满足了那个客户的需求。而且,使他们始料不及的是,他们随后不光是留住了这个客户现有的单子,还拿到这个客户的更多的订单,而且还得到了更多的来自国际客户新的订单。同时,更有趣的是,由于这家物流企业对于RFID的成功应用,带动了那个地区的很多同业厂商,他们也开始做RFID的试点和小规模的应用,以求可以更好的生存下去。
   
除了以上的研究发现外,我们在研究过程中,还有以下所得:一:RFID并不一定是仅仅用于提高供应链的整体效率, 它可以帮助企业或单位来疏理流程。二:医院的病历管理、病人监控、医疗设备管理,以及政府、军队的资产管理不可忽视。三:中国用户的特点是:开始都是观望,而且观望期较长;但是,一旦时机成熟,会爆炸式增长。四:用户的需求来自三方面——自发形成的,从外部学来的,还有被培育的。对于新兴技术,市场培育很重要!

对于RFID的研究,我们一样有基于区域这个维度的。众所周知,中国经济的三大增长点集中在三块,就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所以,我们也就针对这三个地域进行了RFID的研究。我们发现在华北地区IT的厂商比较多,对RFID推广力度比较大。华东力度稍微弱一些。而在华南,力度是最小的。就系统集成商来说,华北地区集成商普遍意识比较强,他们实施的水平也比较高,华东其次,相比华南是最弱的。而就用户来说,华北的用户需求少,态度也不甚积极,而华东的用户需求一般,态度积极,华南的用户需求最强烈,态度也是最积极的。所以我们就发现了这么一种现象,就是很多的RFID项目,是由处在华北的IT厂商带着华北地区的系统集成商一块去华东和华南做项目。
   

另外,大家也知道,中国在实施新技术的时候,一般都会从华南和华东进行试点,如果试点成功的话,会直接辐射到华北以及全国其他各个地区。大家知道,去年中国已经开始对上海到深圳的内陆航运进行基于RFID的集装箱级的试点工作。如果这两个试点成功的话,很快会辐射到其他的十几个物流园区和与其相关的物流中心,保税区和上下游企业。
   
另外,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RFID在中国不只是只停留在试点阶段,其应用也是有一些的。归结起来,现阶段的RFID的使用情况是:试点众多,实用不多;仓储为先,生产其次;水平初级,亟待指引。因为RFID在中国实际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仓储环节,我在这里就以仓储的应用为例,来向大家展示一下RFID在中国的实际应用的状况。RFID在仓储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出入库的管理。在国外,RFID在出入库管理时主要会使用叉车,因为叉车的速度较快,而且单位时间内出入库量也比较大(一般可为30个大箱左右),从而可以大幅提高整体库存的周转率。而在中国,用RFID进行出入库管理的环节,很多应用的并不是叉车,而是手工的叉车,这个一般会可以运十几个大箱,会是叉车搬运数量的1/3左右。而大家就会问,为什么用这个,而不是用更快更高效的叉车?实际情况是:由于系统上的问题和验证上的问题,使得货物不能以很快的速度通过仓库门口,如若不然,就会大大降低读取的准确率,而失去了实施RFID的作用。
   
另外在盘库阶段,国外也会使用货物堆叠式的管理,即最大化利用仓库的高度以提高仓库的使用效率。为了达到货物位置的实施读取,会在每层安装与读写器相关的设备,这样就可以时时的读取货物的位置信息,完成最高效率和准确率的盘库管理。而在中国不是这样处理的。货物的摆放不是用堆叠式的,而是单层的,致使整个仓库的存储效率和使用率大大降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究其原因,主要是厂商、系统集成商,软件开发商和用户没有最好的配合,设计出一个真正适合中国实际应用状况的用于库存环节的RFID的解决方案,使其应用性、扩展性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说句不好听的,是厂商、系统集成商和软件开发商做的工作还不够,否则其结果会更好,实施和使用会更成功。
   
接下来是一个基于调研得出的关于RFID在中国容量的IDC的预发布数据。我们看到2005年整个RFID在中国的市场容量是4.7亿个人民币,到2009年这个市场会膨胀到58.7亿,其年复合增长率大约是65.6%。另外,这个市场的发展会有两大特点:首先,我们看到低频和(134K和13.56M)高频超频在2005年所占的比例为99%左右,其应用主要集中在第二代身份证、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小区管理等。而超高频的应用(860M以上频段)的应用只占到1%左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超高频的比率会占得越来越高,到2009年,它会占到整个市场容量的3/4左右,而低高频的应用会降低到总容量的1/4。另外我们发现,在RFID的应用中,硬件,软件和服务的投入比例也会有一定幅度的变化。在2005年,硬件大约会占到将近80%,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所占比例会降到66%,而软件和服务的比例,会大幅度的提升至33%。
   
另外,我在这里说明一下,我们这里所提到的RFID的硬件,不止包括标签和读取器,还包括在PC,网络设施,存储设备上的投入。 最后,基于我们的调研, IDC给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和建议。首先谈一下RFID在中国实施的必备条件。大家知道,中国人如果要做一件事,会讲究天时地利人和。RFID其实一样。我们看一下什么是RFID的天时地利人和。就是国家政策、地域特征以及厂商、系统集成商和用户。简单来说,在正确的国家政策引导下,尽可能的了解用户需求,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选准地域突破口,并完成典型成功案例。如果能这样的话,RFID在中国成功实施的希望就会很大,而且一定会成功。大家都知道,国家政策我们无法左右,地域特征我们也无法改变,我们可以改变的就是中间这块,就是人和。其实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RFID的成功实施的人和,也是需要组成人和的这三个部门各自达到一定条件的。也就是说:需要厂商有技术、愿意合作、有耐心、重宣传;系统集成商有客户资源、有远见、有实施RFID的能力,而且在某一个地区比较有影响力;而用户则需要有需求,有一定的规模,有前瞻性的眼光,且愿意尝试。这样的话就会达到很好的人和。
   
另外要实施RFID,从技术角度来看,也需要三个部分:首先需要RFID的解决方案。而要有一个完善的RFID解决方案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这个解决方案至少需要有标签芯片、天线、标签打印机、各种读写设备以及数据读取软件,中间件,数据库,以及相应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之后还会有数据仓库,商业智能软件,磁盘阵列等的支持。这么一个庞大的系统没有一家厂商可以完全提供。而需要各个厂家的通力合作,也就是我们所一直倡导的“合纵”,即厂商的强强联合打造出适合中国国情的RFID解决方案。
   
另外中国还有一个特点,用户并非都掌握在厂商这面,而是在很多的系统集成商手中,而且他们也有很强的行业实施经验。所以为了能真正实施成功RFID,不光需要更好的合纵还需要厂商端和系统集成商端的“连横”,只有这样才能为用户成功实施RFID。
   
综上所述我们提出六点建议:第一,紧跟国家政策,关注国外发展动向,特别是与国家标准制定相关的法规和条例。第二,客户要以华东、华南为先,且培养、试点与小规模应用并重。第三,选择系统集成商合作时,要以华东、华北为重点;华南的系统集成商要以培养为主。第四,国际、国内厂商的合作,强强联合打造出适合中国行业解决方案势在必行。第五,挑选典型客户、典型行业、典型地区实施成功案例。并正确运用媒体的力量做大规模、大幅度的宣传。这样用户可以更早、更全面的接触RFID的知识。第六,初期项目试点和实施,建议从有自主决定权的省级、市级单位着手。

这些是IDC现有RFID研究报告的列表。另外IDC中国会在2006年下半年推出一份基于中国的RFID的跨行业调研报告。
   
最后,祝与会各位在中国的RFID之路上马到成功。谢谢各位。
   
韩国华:刚才祖炜很详细的分析了一下RFID在中国的现状和前景的预期。其实IDC今天主要也是抛砖引玉,因为在座各位都是我们行业的精英和业内的专业人士,所以在后面这40多分钟宝贵时间内,让我们大家共同探讨一下RFID。跟大家所看到的一样,RFID的应用前景是光明的,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这个道路确实是比较曲折的,其实厂商有厂商的想法,集成商有集成商的顾虑,客户有客户的压力,都是为了能共同推进这个市场的发展,所以我们把接下来的时间交给大家,看大家在这方面有哪些想法和意见,可以互相多多交流。
   
   
提问:请问两个问题:第一,您刚才谈到国家政策,我想问一下,IDC对中国的政策有什么了解?我的了解就是最近,包括前一段时间有一些方案出来,后来听说被否决了,至于这方面的问题请您说一下。第二,我从事软件方面的工作,我对软件有一些问题,举一个例子,比如中间件,因为每个厂商包括IBM这些都在做中间件方面的投入,我不知道IDC这方面做没做过这方面的研究,今后两三年之内,中国本土会不会有可能出现专注于RFID中间件的厂商,还是以后出现RFID的中间件被国外厂商垄断的情况?

祖炜:大家知道在去年,我国的RFID标准制定委员会曾经对外公布说,他们会在2005年底公布一个关于RFID的中国的技术白皮书,我们也很期待可以尽早看到这个东西,因为这个RFID的技术白皮书如果一推出,离RFID中国的标准出台就会很近了。但是到现在,这个技术白皮书还是没有对外公布。而在向我们的RFID标准化制定委员会的负责人,信息产业部的张司长询问相关问题的时候,得到的回答是,两个字“快了”。而如果要再进一步问“大约有多快,是2006年上半年,还是下半年?”得到的回答也很简单,“再等等、再等等,就快了”。我只能回答到这个程度。
   
另外,关于RFID中间件,国内中间厂商,象东方通, 普元等等一样对RFID中间件很感兴趣。而且现在中国的中间件市场并非是完全由国外厂商所把持,象我刚才所提到的东方通,普元等等都在中国的中间件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而且我们也相信今后在RFID中间件市场的博弈中,他们一样会有比较不错的表现,整个RFID中间件市场不会仅仅由国外的中间件厂商所把持。
       
韩国华:刚才这两个问题是非常关键的问题,一个是标准的建立,一个是关于RFID中间件的。我们今天很荣幸的请到了BEA的周先生和RFID产业联盟的邱小姐,我们很想跟二位请教一下对于以上两个问题的,您们的看法是怎样的。
   
周先生:大家好!对国家标准,我觉得刚才IDC的分析师祖炜先生已经说得比较清楚了,就是“只能等等”。和祖炜这方面的感受一样,因为我以前也和政府合作做过一些项目,而标准是个很实际的问题。关于中间件的问题,BEA在去年收购的一家专门做RFID的厂商,在今年会大力推BEA在RFID的解决方案。中间件从我的角度来看,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就跟以前的BEA的中间件一样。我印象当中从1997年BEA刚进入中国的时候,中间件市场基本上全是国内的厂商在做,但是完全是一个不怎么成熟的市场,自己有可能做,最终到现在大家来回过头看,实际上这块市场基本上还是以国外中间件厂商主导来做。我相信RFID这块,最后同样是国内的厂商和最终客户也会接受国外RFID强势,像刚才提到的,毕竟不光是标准,还有一方面是在底层这块,我相信国外还是有一些优势的。
   
另外从RFID中间件来看,从应用或者本身功能定位不一样,是分层次的,而不单单是一个RFID中间件涵盖所有的,就是说一般的中间件有“EAI”、有“ESB”等等这样的分类,同样RFID中间件也有层次的分类,从规模和需求来说,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RFID中间件,帮助大家解决问题。
   
祖炜:另外我再补充一下,RFID中间件分成很多种,RFID的中间件很大一块会集中在消息中间件,类似于IBM的“MQ”的产品。
   
邱琪:大家好!我代表中国RFID产业联盟委员会。至于标准方面,去年12月份举行了第一次联盟的成立大会,在成立大会上也对工作设立了专门六个专项小组,包括知识产权标准工作组、软件方面的,对于2006年RFID标准做了一个大概框架,包括哪个单位进标准框架组,当时有一个大概的划分。如果大家很关注标准这块,大家可以和产业联盟联系和申请加入国家标签工作组,这个工作组有50多家单位,其中有IBM、惠普这样的外资企业。
   
标准目前就先说到这儿。刚才祖炜说到中国目前RFID可能需要加强业内的合作,目前联盟非常重视这方面,我们现在会员已经有80多家单位了,包括像沃尔玛、广州白云机场、物美集团、海尔集团都是我们会员单位了,另外刚才祖炜也提到很多用户的资源是掌握在系统集成商里面,所以我们对会员单位做了一些调查,的确是有这种情况,我们其实也是想用联盟这个平台,帮助他们之间进行很好的合作。所以,我想这是一个产业联盟很大的优势。希望大家以后可以多多加强行业内的合作,把RFID市场做好。
   
提问:关于标准这方面的问题,我印象当中是有几条线,我不是特别清楚,我想请那位女士解答一下。因为像国家标准管理委员会,实际上是从部委那条链下来,像EPC的中国分支机构推广EPC的一个标准,好象像无线电研究院,像中国的物品编码中心好象国家的有一个RFID数据采集一些分类,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最终是国家的标准主导,最终由产业联盟推动,还是说最终拿主意的是国家标准管理委员会来拍板,最终把标准确立这些方面我不是特别清楚。
   
邱小姐:我先解释一下产业联盟其实全称叫做“中国信息产业商会射频识别标签业务分会”,分会会长是张琦女士,因为考虑到金卡标识方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有一个牵头,组织了一个产业联盟。刚才提到一个标准,现在因为牵扯到一些利益问题,国家可能有好几个部委,现在科技部、信息产业部抓编码的问题。因为RFID属于IT行业,所以归口还是归在信产部。现在,这个标准的制定,中国也逐渐向国外方向发展,由企业制定标准,很多企业坐下来谈,制定一个标准,出来以后,报标准局审批这样一个程序。以前都是由国家制定,现在有更多的企业参与,这个标准制定更多归在电子标签工作组。张司长每年参加两个RFID方面的全球峰会,根据我们了解,目前中国在标准这块应该像硬件一样,可能会倾向于和国际接轨,但是在编码和通信协议这块,应该会有中国自主开发的能力,因为主要考虑EPC标码收费,如果照搬的话,可能会付出很大的费用,比如EPC是128位,我们会再多几位,这样可以和外界进行沟通的同时,有我们自己的东西,对我们信息安全也是一定的保障。
   
联盟这边儿,其实是一个很开放的态度,就是说我们不拒绝标准和技术,我们只是在推动这项业务怎么把产业做起来。跟标准工作组这面,有一些标准方面意见,我们会帮助收集起来,作为给标准组的一种反馈。
   
韩国华:这方面IDC也做了一些研究,祖炜可以简单介绍一下目前看到RFID一共是包括五类的标准。
   
祖炜:RFID的频段大分有九个频段,现在会集中于两大频段,从860到960,美国现在提到912兆,另外日本2.45G,有三个组织在进行国际标准争夺,第一个是ISO,第二是EPC,第三是日本的UID,另外EPC已经退出了其第二个版本的标准,可以兼容多频段的读写。这是我们所知道的一些情况。

提问:我是做投资的,我姓耿。我两个问题,第一,比如说在美国应用比较成熟的厂商像沃尔玛,有没有量化的统计,比如说销售100个(英文)的时候,它有关RFID的投资大约是能够占多少?本身零售企业,物流企业净利润很低,是不是真的划得来。第二,国内有没有一些成功案例,哪些比较成功的物流企业或者说机场也好,还是零售商也好,比如说超级市场,他们已经做得比较不错的,确实就是已经证明有价值。谢谢。
   

祖炜:第一个问题由我来回答。在算“ROI”的时候,不是算带来多少利益,沃尔玛之所以推这个东西,其实想解决缺货和补货的问题,大家知道在买东西的时候,如果发现这家超市没有我想要的,76%的人会转向另外一个卖场,沃尔玛因为缺货和不及时补货的问题,每年损失几十个亿的美金。如果可以用RFID帮它解决了这个问题的话,花一两千万美金进行RFID的投入还是蛮划算的。
   
提问:这两千万是指资本金的支出还是以后运营的支出。
   
祖炜:就是整个实施RFID投入。
   
提问:就是作为一个大项目的投入,但是运营以后还会不会需要投入?
   
祖炜:会有一部分,如果今后进行扩展的话,一样会有相关的投入。
我继续回答第二个问题。在中国可以查到生产企业的海尔,海尔实施RFID是分成两块的,一块在生产环节,一块是运输环节。生产方面,物流环节可以看到“白沙”这块。像中远物流、中油物流,也在做小规模的试点。
   
韩国华:今天很荣幸请到行业用户,特别是在物流行业这边参会比较多,包括中外运、中铁快运等等。用户需求是市场发展的一个原动力,从用户端我们到底对这项技术的感觉如何,中国的用户持一个什么样的态度。我们刚刚看到美国被访问的CEO,只有一家说不会用这个,另外一些厂家是比较看好这项技术的,我们中国到底怎么看的这个技术,在座的哪位讲一下。
   
DHL代表:我是“DHL”的信息服务总监,我认为RFID这个技术在物流行业里面应用前景非常的广,但是什么时机来使用RFID这不是关注回报率的问题,任何一个股东和投资人都很关注回报率。现在我是看到了这一点,RFID产品,包括前端的识别卡,还有后面的读写产品以及中间件的重要,为什么中间件重要?因为它是通用的。大家知道后端是企业的应用,中间件是通用的,再往后如果能够大规模的使用的话,必须要有每个行业的专家,来说服我们的股东来投资,这是非常重要的。在物流行业,我们有物流行业的专家来分析说我使用RFID以后,在企业每一个物流环节当中带来什么好处。
   
大家知道,任何一个企业都有自己在行业的定位,对于DHL来讲,我们在国际物流行业是比较顶尖的,作为非常靠前的企业,如果做一些其他的,比较简单的基于服务的投资,已经不能带来很明显的好处。如果现在顶端的物流企业,再去投资很先进的客户服务的技术,那么它给你带来的收益仅仅是一点点,但是你的投资是巨大的,因为你的水平靠前了,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提高竞争力,就是说提供和你的竞争对手不同的服务,就是差异化的一个服务。而这种情况下如果以我的观点来看,RFID在物流行业里面正是可以提供一个差异化服务的一个非常慎重的一个切入点,但是这种真正大规模的投入使用,我的一个期望或者我看到的一个前景,我们作为整个流通环节或者生产制造流通环节当中中间最大一个环节就是物流,这个物流从产品在工厂的时候,我们有质量的说明书还有企业的标识在纸箱都有,如果把这些放在企业生产过程当中,同时放在RFID的标签里面, 而且在后续所有的物流环节都可以运用,直到这个产品到达最终用户的手里。我的一个期望就是这个标签可以重复的使用,这样可以有效的降低购买RFID标签的费用,企业需要投资中间的读写和流程上的改造,这样的话,这个前景我认为是非常广阔的,所以也希望中国RFID的产业或者这个应用有一个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这是我的一个感受。谢谢。
   
韩国华:我们可以看到最终用户端,大家对新的技术还是非常有信心的,还是非常愿意在这方面进行投入,只要我们看到带来很好的收益,只要看到在供应链的中间环节,在物流方面可以很好的使用,我们无疑很高兴推进这项产业。
   
我们今天有幸请到来自IBM的物流方面的专家王德忠先生,我们想听听作为一直在推动RFID应用的领先厂商,您对这块怎么看?怎么能够给我们用户描绘一个更好的前景,最好有一些切实的例子。
      
王德忠:各位好!我是在负责IBM大中华地区RFID的负责人。我接触RFID这个市场是从2002年开始的,我非常认同韩女士所展示的一张图,我觉得在大中华地区非常有优势。我感觉在谈标准的时候,每一个人心中想的标准是不同的。很多人讲标准,想到的是编码原则,有一些人想到EPC,有一些人想到所谓的读写器和标签,有一些人讲一个行业内部的标准。我自己感觉我们可要清醒的认识到底什么是标准?如果谈的是硬件标准的话,我们的一个策略是不做前面的硬件和所谓的读写器和标签,过去我们把这个专利卖出去以后,就再也没有做这块,我们是从中间件开始,以及从中间件开始投入。我们讲标准的时候,如果只讲内部标准的话,我觉得推广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最终会有一个标准出来的。如果谈到EPC的话,可能会牵扯到国家政策方面,这个从IBM方面来看,我们等到市场成熟以后再作。但是我觉得有很多的机会,在这个标准制定之前,还是有一些机会。
     
从IBM最近来看,我们有很多的案例 ,不是在EPC这方面,尤其是中国这方面,我们是在EPC之外,我们谈到物流问题,物流跟其他很多的东西有很深的关系。我们做了很多的调查,比如说流程改造需要做,这个方面花很多的力量去做。但是在等待标准出来的时候,现在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这是我个人在中国市场和大中华市场看到的情况,和大家分享一下。
   
媒体:我想请问,目前市场上有的这种RFID的解决方案跟现在的企业自有系统集成方面做到一个什么地步?是不是像宣传一样?
   
祖炜: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现在我们看到很多试点和小规模应用,现在是RFID应用最前面一块,比如(如图),在集中前面两端,就是我投入早期标签、读写器硬件成本,并且配合了相关的PC网络和一些基本低端服务器,配合了一部分小规模中间件,完成初级数据采集,之后对现有应用,因此大家知道企业有很多的用户系统,现在主要是要接到向生产接到ERP,像物流接触到SCM,现在分两段,小规模应用现在有一些已经基本做得比较成功,现在在近3个月,会把这块的应用接到这上面应用到原来的系统,因为这套系统是一家SI做的,另外一家厂商做RFID,对那些很多做试点的话,并没有做跟现有的应用系统的集成,现在是这种状况。

我们这次会议有幸请到了中铁快运的赵总。我们知道铁道部机车识别,很早就已经使用了RFID的技术,我们想请问铁路机车识别相关技术会不会扩展到像货物、集装箱的相关应用。
   
赵先生:大家早上好!我是中铁快运的。刚才分析师已经说到了,铁路早在1997、1998年开始就有了对RFID的应用,主要在机车车号上,目前在全国已经做了几期,已经完善了,最关键是能不能往集装箱和货物上面推。集装箱这两年在车号成功运用以后,会逐渐扩展到集装箱监控的最终应用。货物这块,中铁快运在1999年关注这方面的问题,怎么把RFID应用引入到我们货物方面来。我们在2000年到2003年跟一些厂家,包括美国的还有台湾的一些应用商在做应用集成的一些测试,我们主要在封闭的环节当中,主要是我们运输链方面各个环节方面怎么运用。经过这几年不断的测试和小范围试点,我们发现投入太大,作为一个企业单独承担这部分的大规模应用可能是有问题的,因为当时厂家给我们报价一个北京到上海,十万件货物应用的RFID解决方案的投资在差不多一千万以上,这对我们低利润收益企业来说,感觉承受很难。刚才分析师也提到,这个应用恐怕应该是一个比较大的环节上的应用,这样才会使我们这些大型的低收益物流行业在未来大范围应用。谢谢。
   

韩国华:谢谢刚才各位的踊跃发言。今天我们一方面跟各位分享了IDC研究的成果,另一方面也听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声音,比如耿先生代表投资商,他对RFID持一种审慎的态度,是不是可以看到投资回报,到底前景会如何。最终用户像卜先生和中铁的赵总,对RFID的前景是乐观的,但是在短期内怎么和上下游企业分摊成本等有方方面面的顾虑和考量。另一方面我们看到包括BEA、IBM等在座的厂商,他们对这项技术未来前景充满信心,而且愿意从一些小的闭环的应用,从试点开始逐渐推动这个市场健康、理性的发展。
   
同时,还有我们产业联盟的朋友来推广总体的政策和产业发展方面的一些看法,总体来讲,IDC预计到2008年以后,随着标准技术出现,RFID市场会进入一个爆发式的发展阶段,现在还是一个预热的阶段。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要把握市场先机,获得无限商机。我希望大家能够非常审慎、理性的看待这个技术,等待时机成熟的时候,随着它的大规模普及应用,能够从其中获得无限的商机。